100%

《諸司職掌》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敕定,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內府刊印。該典籍以官職為綱,下分十門,分別詳細地規定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軍都督府的官制及其職掌。吏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其屬有選、司封、司勳、考功四司;戶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戶口、田糧之政令,其屬有民、度支、金、倉四司;禮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禮儀、祭祀、宴享、貢舉之政令,其屬有儀、祠、膳、主客四司;兵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軍衛、武官選授之政令,其屬有司馬、職方、駕、庫四司;刑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其屬有憲、比、司門、都官四司;工部尚書侍郎職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其屬有營、虞、水、屯四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職掌糾劾百司、辯明冤枉,其屬有十二道監察御史;通政司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奏報、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訴及軍情等事,無屬部;大理寺官職掌審錄天下刑名,其屬有左右寺官;五軍都督府斷事官掌問斷五軍所轄都司衛所軍官兵丁刑名,其屬有左、右、中、前、後五司官。《諸司職掌》是明初最重要的行政方面的立法,為明一代的職官制度奠定了基礎。

    現見的《諸司職掌》較好的版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日本名古屋的蓬左文庫和京都的陽明文庫藏南直隸鎮江府丹徒縣官刊皇明制書十四卷明嘉靖刻本;日本日比谷圖書館市村文庫藏丹徒縣官刊皇明制書十四卷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補刻本;大連市旅順口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和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歷七年(1579)保定巡撫張鹵校刊《皇明制書》二十卷本。另外,國家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台灣師范大學圖書館等藏有《諸司職掌》十卷本,該書前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沈家本序。一九四二年上海中央圖書館據明太祖洪武年間刊本影印,集在該館所刊《玄覽堂叢書》第四十三至五十冊。收入《續編》時,以國家圖書館藏南直隸鎮江府丹徒縣官刊《皇明制書》十四卷明嘉靖刻本為底本,以日本東洋文庫藏明萬歷七年保定巡撫張鹵校刊《皇明制書》二十卷本(簡稱東洋文庫本)為主校本。

諸司職掌 【明】 

目錄

 吏部

  選部

   選官

     作缺

    類選

    抄選

    衙門

   官制

   還職役官吏人材生員

   給假

  司封部

   封爵

    見封

    襲封

   封贈

    加贈

    追封

   廕敘

   誥

   散官

   吏役

   勘合

   皂隸

   到任須知  

  司勳部

   勳級

    文勳

    武勳

   資格

    官

    吏

   貼黃

   實寫

   丁憂

   致仕

   侍親

   更名復姓

   雜行

    官吏俸給 

  考功部

   考覈

    官

    吏

   事故

    極刑

    老疾

    行止

    紀錄

    貢舉

    朝覲

   諸司職掌

 戶部

  民科

   州縣

    圖志

    田土

    農桑

    災傷

   戶口

    丁口

    賦役

    婚姻

    讀法

   會計

    糧儲

    草料

    轉運

    雜行 

  度支科

   經費

    賞賜

    月糧

    月鹽

    雜支

   廩祿

    俸給

    廩給

    行糧馬草 

  金科

   庫藏

    課程

    贓罰

    鈔法

    鹽法

   權量

    斛斗秤尺

    時估 

  倉科

   徵收

    稅糧

    芻草

   倉庾

    盤撥糧斛

    內外倉廒  

 禮部

  儀部

   朝賀

    正旦冬至朝賀

    中宮正旦冬至命婦朝賀儀

    東宮正旦冬至朝賀

    萬壽聖節百官朝賀禮儀

    中宮千秋節命婦朝賀禮儀

    東宮千秋節百官朝賀禮儀

   朝儀

    京官常朝儀

    百官朝見禮儀

    常朝君父之禮

    諸蕃朝貢

   庶人常見禮儀

   冠服

    皇帝冕服

     袞冕十二章

    東宮冠服

     袞冕九章

    親王冠服

     袞冕九章

    文武官冠服

    命婦冠服

   房屋器用等第

   龍王冠禮

   婚禮

    親王婚禮儀式

     定親禮物

   公主婚禮

    冊公主

    冊文

    公主受醮戒

    駙馬受醮戒

    親迎

    謁祠堂

    合巹

    見舅姑

    賜駙馬冠帶衣服

   宴禮

    大宴

    中宴

    常宴

   傳制

   進春

   頒誥

   開讀

   表箋

   貢舉

   學校

   旌表

   印信

   雜行 

  祠部

   祭祀

    郊祀

   時享太廟

   祭社稷

   祭山川

   祭歷代帝王

   祭先師孔子

   祭先農

   祭旗纛

   合祀神祇

   犧牲

   曆日

   藝術

   僧道

   祥異

   喪葬 

  膳部

   膳羞

   廚役

   俸給

   藏(口氣)

   器皿

   行移 

  主客部

   朝貢

   賓客

   給賜 

 兵部

  司馬部

   銓選

    官制

    勳錄

    武官資格

    除授官員

    襲職替職

    陞用總小旗

   貼黃

    寫黃續黃

    缺官

    更名復姓

   優給

   誥(來力)

    給授

    封贈

    加贈

   軍務

    開設衛所

    整點軍士

    聲息

   賞賜 

  職方部

   城隍

   軍役

    收補軍士

    重役

    (上竹下雙)名

    軍士缺伍

    老疾軍人

   關津

    設置巡檢司

    斷發逃軍囚徒

   烽堠

   圖本 

  駕部

   鹵簿

   羽儀

   儀仗

    皇太子儀仗

    親王儀仗

   守衛軍士食錢

   牌面

   驛傳

    馬驛

    水驛

    遞運所

    開設驛所

    市民馬戶

    囚充站戶

    應合給驛

    應付腳力

    陳告消乏

    符驗

    急遞鋪

   馬政

    廄牧

    關換

    折糧

    收買

   力士校尉

  庫部

   軍器

   勘合

   給聚

   根捕逃軍勾捕軍士

   雜行

    俸給

    印色

    紙劄

    考覈

    拘收皮張

    軍士鹽糧

    皂隸 

 刑部

  憲科

   律令

   問擬刑名

   除撥官吏

   會計糧儲

   月支俸給

  比科

   律令

   類進贓罰

   收買紙劄

   處決重囚

   詳擬罪名

   歲報罪囚

  司門科

   律令

   編發囚軍

   皂隸獄卒

   營造 

  都官科

   律令

   提調□□

   拘役囚人

    真犯死罪

    雜犯死罪

   申明誡諭

   官吏過名

   類填勘合

   抄劄

    應合抄劄

   獄具 

 工部

  營部

   營造

    儀仗

    城垣

    壇場

    廟宇

    公廨

    倉庫

    營房

    獄具

   工匠

    工役囚人

    輪班人匠 

  虞部

   採捕

    野味

    皮張

    翎毛

   禁令

   軍器軍裝

   窯冶

    磚瓦

    陶器

    鑄器

    銅鐵

    鑄錢

    顏料

    紙劄

    石灰 

  水部

   河渠

    河渠

    橋道

    船隻

   車輛

   織造

    (土商)疋

    誥(來力)

    冠服

    器用

    斛斗秤尺

  屯部

   屯種

    開墾

    農具

    牛隻

   墳塋

   抽分

   夫役

   雜行

   農桑

 都察院

  紏劾百司

  問擬刑名

  出巡

  刷卷

  追問

  審錄

 通政司

  出納帝命

  通達下情

  開拆實封

  關防諸司公文勘合

  月奏

 大理寺

  審錄囚人參詳罪名

  合律照駁式

  番異式

  二次番異式

  請旨發落

  詳擬罪名

  月報囚數

  處決重囚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問擬刑名

  起解贓罰

  月報軍官

  處決重囚

  詳擬罪名

  雜行

   工役囚人

   官吏俸給

   公用紙劄

   牢獄

  分問衙門

   左司

   右司

   中司

   前司

   後司

諸司職掌

 吏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其屬有四曰選部司封司勳考功

  選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文吏班秩品命

   選官

    作缺

凡內外官員考滿侍親致仕丁憂殘疾極刑考功司勳來付案呈本部立案作缺類寫缺本赴內府銓注如遇本科遷調改降及內外衙門開到為事提問等項官員本部立案作缺仍連送選部移付司勳照勘明白開附轉續貼黃考功附寫行止如事故不明難以作缺者本科自行照勘回報明白者一體作缺開附貼黃行止

    類選

凡考功付到考滿官司勳付到起復官及內外衙門送到降用裁減截替別用官員就憑來文附簿立案○起復考滿官止憑來付案呈本部審實相同比例無差就便謄錄選本引選○本科該管裁減改降截替并為事釋放罷閑起取官員隨令備供歷仕腳色開寫公私過名赴堂題判送司勳考功查對貼黃紀錄明白類奏照例選用如有公過差錯就行引問取招移付考功紀錄通問如隱匿的決及贓私等項過名及改換出身有害於事者具奏送問○進士監生通經秀才人材孝廉賢良方正等項俱憑來文附簿責供年籍住址出身名色丁產營生過名分成等第然後引奏選用○陰陽醫術行移太醫院欽天監考試如果堪用照例具選不堪用者將原舉官吏依貢舉非其人律付考功紀錄本人放回仍督令別舉僧道亦憑僧道錄司考試堪用申送本部具該類奏引選○其應選官員人等除僧道陰陽醫士就除原籍其餘俱各照例避貫銓注如無相應見缺借除在京在外者皆仍支合得俸給通理月日○凡在京初入仕者試職其在京實授試職官員凡有陞除即與實授量才授職比與前任品級降等者亦實授外任官員果有才德薦舉陞除在京者亦實授若因朝覲給由等項到部遇有缺員就便對品改除者實授陞除者試職如遇特旨陞降及與實授者不在此限○在京巳入流倉官不須試職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舉人出身第一甲三名第一名從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在外承差有缺於能幹人員內取用考滿者准考功來付於行人內用起復者准司勳來付於五府六部知印內用○五府六部知印有缺具奏於識字人材內取用

    抄選

凡內府除授官員令主事抄寫處所到部呈堂具本覆奏附選京官就令赴任行移在京各衙門在外官員關領劄付其布政司正佐官員關領照會俱定限到任乃行取到任月日候回報立案送司勳附黃如遇特旨陞改降除官員皆要具本覆奏附選一體行移其在外官員赴任一千五百里之外者移咨兵部應付腳力

    衙門

凡內外開設裁革減併一應衙門欽奉聖旨或據准各處來文開到各項緣由若係開設復設衙門定擬衙門品級合設官員數目具奏附寫官制照例除官設吏若係裁革減并衙門具奏銷除官制見任官吏取回移付該科別用俱咨禮部鑄銷印信仍立案連送付司勳貼黃缺科作缺司封行移設吏

   官制

凡內外各司府州縣衙門并合屬倉庫河泊所稅課司局驛遞閘壩僧道醫術大小衙門合設官員及五軍都督府并各衛所軍職文官制度并令典名數務要周知

在京

宗人府

正官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首領官

經歷一員

吏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選部司封司勳考功四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選部等四部 主事各一員

司務四員戶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浙江等十二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浙江等十二部

主事各二員內北平部四員

照磨所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司務四員

所屬衙門

寶鈔提舉司

提舉一員 副提舉一員

典史一員

抄紙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印鈔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寶鈔廣惠庫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廣積庫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典史一員

贓罰庫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外承運庫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甲乙丙丁戊字庫

大使各一員 副使六員(丙丁字庫二員)

軍儲倉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鹽倉檢校批驗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禮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儀部祠主客部膳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儀部等四部 主事各一員

司務四員

所屬衙門

儀禮司

司正一員 左右司副二員

左右司丞四員 鳴贊四員

序班四十四員

行人司

司正一員 左右司副二員

行人三百四十五員

鑄印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教坊司

奉鑾一員 左右韶舞二員

左右司樂二員

兵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司馬職方駕部庫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司馬等四部 主事各二員

司務四員

所屬衙門

典牧所

提領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典史一員

會同館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大勝關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刑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浙江等十二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浙江等十二部 主事各一員

照磨所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司務四員

司獄司 司獄六員

工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營虞水屯四部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首領官營部等四部 主事各一員

司務四員

所屬衙門

文思院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巾帽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針工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營繕所

所正二員 所副二員

所丞二員

皮作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顏料局 大使一員

寶源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鞍轡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軍器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龍江提舉司

提舉一員 副提舉二員

典史一員

龍江抽分竹木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大勝港抽分竹木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都察院

正官

左右都御史二員 左右副都御史二員

左右僉都御史四員

首領官 經歷一員 都事一員

屬官浙江等十二道

監察御史六十員

司務四員

司獄司 司獄六員

通政使司

正官

通政使一員 左右通政二員

左右參議二員

首領官 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

中書舍人二十員

吏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四員

戶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八員

禮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六員

兵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十員

刑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八員

工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四員

承天門待詔一員

閤門使四員

觀察使十員

太常司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司丞二員

首領官 典簿二員

屬官

博士二員 協律郎二員

贊禮郎六員 司樂二員

天地壇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山川壇籍田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祖陵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皇陵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楊王墳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徐王墳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大理寺

正官

卿一員 左右少卿二員

左右寺丞二員

屬官左右二寺

左右寺正二員 左右寺副四員

左評事四員 右評事八員

司務二員

應天府

正官

府尹一員 府丞一員

治中一員 通判一員

推官一員

首領官 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

所屬衙門

上元江寧二縣

知縣各一員 縣丞各一員

主簿各一員 典史各一員

儒學 教授一員

陰陽學 正術一員

醫學 正科一員

司獄司 司獄一員

江東巡檢司

巡檢一員

都稅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四員

聚寶門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太平門稅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秣陵鎮巡檢司 巡檢一員

織染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稅課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潭稅課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大勝驛丞一員

江東驛丞一員

龍江水馬驛丞一員

龍江遞運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批驗茶引所大使一員

龍江裏外河泊所官二員

石灰關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關

大使一員 副使四員

光祿司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司丞二員

首領官 典簿二員 錄事二員

屬官

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

署正各一員 署丞各四員

監事各四員

司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太僕寺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司丞二員

首領官 主簿一員

所屬衙門

各牧監

監正各一員 監副各一員

錄事各一員

各群 群長各一員

國子監

本監

祭酒一員 司業一員 監丞二員

典簿一員

屬官

博士五員 助教一十五員

學正一十員 學錄七員

典籍一員 掌饌二員

中都國子監

本監

祭酒一員 司業一員 監丞二員

典簿一員

屬官

博士一員 助教二員 學正一員

學錄一員 掌饌一員

華蓋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左右春坊

大學士各一員 左右庶子各一員

左右諭德各一員 左右中允各二員

左右贊善各二員 左右司直郎各二員

司經局

洗馬二員 校書二員 正字二員

翰林院

正官

學士一員 侍讀學士二員

侍講學士二員

首領官 孔目一員

屬官

侍讀二員 侍講二員 博士五員

典籍二員 侍書二員 待詔六員

史官

脩撰三員 編脩四員 檢討四員

尚寶司

卿一員 少卿一員 司丞三員

欽天監回回監

正官

監正各一員 監副各二員

首領官 主簿各一員

屬官

春夏中秋冬官各一員

五官靈臺郎各八員

五官保章正各二員

五官挈壺正各二員

五官監候各三員

五官司曆各二員

五官司辰各八員

漏刻博士各六員

太醫院

正官

院使一員 院判二員

首領官 吏目一員

屬官 御醫四員

所屬衙門

惠民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生藥庫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經歷司

經歷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正官

斷事官一員 左右斷事官二員

首領官 提控案牘二員

司務二員

司獄司 司獄一員

屬官左右中前後五司

稽仁各一員 稽義各一員

稽禮各一員 稽智各一員

稽信各一員

中東西南北城五兵馬指揮司

正官

指揮各一員 副指揮各四員

首領官 吏目各一員

各衛

經歷司 知事各一員

倉 副使

留守中等衛各門千戶所

吏目各一員

牧馬千戶所吏目一員

僧錄司

左右善世二員 左右闡教二員

左右講經二員 左右覺義二員

道錄司

左右正一二員 左右演法二員

左右至靈二員 左右玄義二員

神樂觀

提點一員 知觀一員

在外

各布政使司

正官

左右布政使各一員 左右參政各一員

左右參議各一員

首領官 經歷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照磨所 照磨一員

理問所

理問各一員 副理問各一員

提控案牘各一員

所屬衙門

庫雜造掌器寶泉織染局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陜西四川茶馬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廣西裕民司雲南滇池魚課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各府

正官

知府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通判各一員 推官各一員

首領官 經歷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所屬衙門

司獄司 司獄各一員

儒學 教授各一員

倉稅課司雜造織染局稅課分司

大使 副使

府州縣巡檢司 巡檢各一員

陰陽學 正術各一員

醫學 正科各一員

僧綱司

都綱各一員 副都綱各一員

道紀司

都紀各一員 副都紀各一員

府州縣水馬驛 驛丞

府州縣遞運所 大使

府州縣河泊所 所官

各州 【 若不及三十里長有所屬縣分者裁減同知無所屬縣分者裁減同知判官】

正官

知州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判官各一員

首領官吏目各一員

所屬衙門

儒學 學正各一員

陰陽學 典術各一員

醫學 典科各一員

各處稅課局茶課司 大使 副使

長淮廣濟二關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二員

各處鐵冶批驗茶鹽引所 大使

各處閘壩 閘官 壩官

州縣倉 大使 副使

僧正司 僧正各一員

道正司 道正各一員

各縣 【 若不及二十里長者裁減縣丞主簿】

正官

知縣各一員 縣丞各一員

主簿各一員

首領官典史各一員

所屬衙門

儒學 教諭各一員

陰陽學 訓術各一員

醫學 訓科各一員

僧會司 僧會各一員

道會司 道會各一員

四川阜民司福建銀屏山銀場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陜西司竹局 大使二員

各按察司

正官

按察使各一員 副使各二員

僉事 【 員數不等】

首領官 經歷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司獄司 司獄各一員

各鹽運使司

正官

運使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判官 【 員數不等】

首領官 經歷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各鹽課提舉司

正官

提舉各一員 同提舉各一員

副提舉 【 員數不等】

首領官吏目各一員

各煎鹽提舉司

正官

提舉一員 同提舉一員

副提舉一員

首領官典史一員

各鹽運司提舉司所屬鹽課司倉庫

大使 副使

中都留守司并各都指揮使司經歷司

經歷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中都留守司并各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斷事各一員 副斷事各一員

吏目各一員

各衛經歷司 知事各一員

各守禦千戶所吏目各一員

王府官

長史司

正官 左右長史各一員

首領官典簿各一員

屬官

審理所

審理正各一員 審理副各一員

典膳所

典膳正各一員 典膳副各一員

奉祠所

奉祠正各一員 奉祠副各一員

典樂各一員

典寶所

典寶正各一員 典寶副各一員

紀善所

紀善各二員

良醫所

良醫正各一員 良醫副各一員

典儀所

典儀正各一員 典儀副各一員

引禮舍人各三員

各倉庫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宣慰使司

正官

宣慰使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經歷司

經歷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宣撫司

正官

宣撫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經歷司

經歷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安撫司

正官

安撫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首領官 知事各一員

招討

正官

招討 副招討

首領官 吏目

長官司

正官

長官 副長官

首領官 吏目

蠻夷官司

長官 副長官

蠻夷官

苗民官

千夫長

千夫長 副千夫長

百夫長

軍民萬戶府經歷司

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

在京衙門該設吏典

宗人府

提控 典吏

中軍都督府

提控 椽史 典吏

門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關防文簿典吏

左右前後軍都督府

提控 椽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關防文簿典吏

吏禮兵工部

都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戶部

都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照磨所 司吏 典吏

刑部

都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簿籍典吏

照磨所 司吏 典吏

都察院

都吏 令史 典吏

看奏本典吏 承發 巡按書吏

十二道

書吏 典吏 承發

通政使司

令史 典吏

大理寺

胥吏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司吏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五司 司吏 典吏

太常司

司吏 典吏

祠祭署 司吏

國子監

司吏 典吏

典簿廳 典吏

光祿司

令吏 典吏

大官等署 司吏 典吏

司牲司 司吏

王府典膳所 司吏

太醫院

司吏 典吏

惠民局 司吏

生藥庫 司吏

欽天監

司吏 典吏

五官司曆 司吏

翰林院 司吏

儀禮司 司吏

會同館 司吏

行人司 司吏

鑄印局 司吏

太僕寺

令史 典吏

各牧監司吏

各群 司吏

應天府

令史 典吏 承發

經歷司典吏 司獄司獄典

上元縣

司吏 典吏 鋪長

江寧縣

司吏 典吏 承發

書狀 鋪長

本府儒學 司吏

顏料局 司吏

龍江遞運所 司吏 典吏

龍江龍潭稅課局 司吏 攢典

都稅司 司吏 典吏

聚寶門龍江宣課司 司吏 攢典

太平門稅課司 司吏 攢典

織染局 司吏 典吏

秣陵鎮等巡檢司 司吏

東陽等驛 驛吏

龍江石灰山大勝關 司吏

東西南北城中兵馬司

司吏 典史

甲乙丙丁戊字贓罰廣惠承運廣積庫

司吏 攢典

寶鈔提舉司 司吏 典吏

抄紙印鈔局 司吏 典吏

軍儲倉 攢典

龍江鹽倉批驗所批驗茶引所 攢典

典牧所 司吏

司牧局 司吏

牧馬千戶所金駝群養馬看山百戶所

司吏

午門端門承天門東上門東中門東安門西上門西中門西安門北上門北中門北安門 門吏

軍器局 司吏

龍江提舉司 司吏

營繕所文思院 司吏 典吏

巾帽針工局 攢典

龍江大勝港抽分竹木局 司吏

寶源皮作鞍轡局 司吏 典吏

錦衣衛

令史 典吏 承發

千戶所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典吏 倉攢

鞍轡火藥局 司吏

草場柴場所 司吏

王府儀衛司 司吏

金吾前衛

令史 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千戶所撥守大理等旗軍所草場所司吏

羽林左右府軍府軍左右前後旗手神策驍騎右鎮南虎賁右水軍右龍驤天策豹韜興武鷹揚江陰十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柴草場 司吏

留守中虎賁左廣洋三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應天和陽留守左右水軍左龍虎武德橫海龍江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瀋陽左右留守前後英武蒙古右六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廣武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倉攢典

飛熊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蒙古左衛

令史 典吏

千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攢典

在外衙門該設吏典

各布政司

通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 典吏 庫攢典

經歷司 典吏

理問所 司吏 典吏

各府

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司獄司 獄典

各州縣

司吏 典吏 承發

各府州縣儒學 司吏

各府州縣稅課司局 司吏 攢典

各府州縣倉 攢典

各府庫 攢典

各遞運所 司吏 典吏

各水馬驛 驛吏

各巡檢司 司吏

按察司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司獄司 典吏

架閣庫 典吏

鹽運司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鹽倉攢典

批驗所 攢典 庫攢典

鹽課提舉司

司吏 典吏

鹽課司 司吏

各都指揮使司

令史 典吏 承發

經歷司 典吏 架閣庫 典吏

斷事司 司吏 典吏

各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各守禦千戶所 司吏

   還職役官吏人材生員

凡在京各衙門送到還職官員俱憑來文隨即附簿查對缺冊如未作缺者立案類寫手本赴吏科給憑已作缺未除官者立案給憑就連送付缺科銷缺司勳續黃作缺已除官者見送官員若照欽定事例戴罪還職者立案給憑赴任仍將新官類奏取回或就彼調用若不係戴罪還職先巳除官代替者不必發回就令備供腳色過名查考類選別用但有過名紀錄的決并戴罪者俱付考功紀錄司勳附黃還役吏送赴司封轉發還役人材生員人等咨發原該衙門收管辦事

   給假

凡內外官吏給假省親遷葬者須要具奏俱量地遠近附簿定限行移應天府給引照回仍行體勘至期各還職役不在作缺之數如違限日久不到者就行提問

  司封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之封爵

   封爵

    見封

一凡公侯伯子男見職授封者必須隨即奏請封號爵祿等級及駙馬婚禮俱用具

奏給授

誥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尚寶司用

寶完備擇日具奏頒降

一凡功臣歿後加封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贈封爵一體追封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

一凡命婦因子孫官爵封母并祖母者並加太字追封則不用

一凡封贈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從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須用爵

一凡功臣封號如開國輔運守正文臣之類非

特奉

聖旨不與

凡見封公侯伯子男封贈三代并妻室合依欽定事例各依見授名爵照例封贈

封贈三代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國公

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國夫人

本官妻封某國夫人

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侯

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侯夫人

本官妻封某侯夫人

伯子男同

    襲封

凡受封官身死須以嫡長男承襲如嫡長男事故則嫡孫承襲如無嫡子嫡孫以嫡次子孫承襲如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承襲不許攙越仍用具奏給授誥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尚寶司用寶完備具奏頒降及孔氏襲封衍聖公如之其湖廣四川雲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本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圖本其官吏人等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移付選簿附選司勳貼黃考功附寫行止類行到任見到者關給劄付頒給

   封贈

    加贈

凡文職官一品至五品武職官一品至六品照依生前散官果有功蹟合加封者例與加贈

    追封

一凡公侯一品贈三代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父母妻室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散官職事其合封三代二代并父母及妻者照依子孫見授職事照例封贈

一凡封贈文官散官如上階等進光祿大夫光祿大夫之類非特奉

聖旨者不與

一凡文官應封贈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欽定資格一品贈三伐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一代各照見授職事依例封贈

正一品至從七品曾祖父祖父父各照見授職事對品封贈

正從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

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

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

正從六品母妻各封贈安人

正從七品母妻各封贈孺人

一凡遇前項封贈依例具本奏

聞吏科給事中置立文簿附寫各該封贈爵職欽用

(來力)符御寶本部抄錄具印信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誥(來力)其文職官員申請封贈本部行移保勘如果於例相應然後照例施行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贈襲官職事其合封一代二代三代者俱照見授職事父母見任者不封巳致仕并不在任者封之能在任棄職就封者聽

一凡諸子應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並封若所生母未封贈不得先封其妻

一兩子當封從一高者婦人因其子封贈而夫子兩有官亦從一高者

一應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生前未封巳歿繼室當封者正妻亦當追贈其繼室止封一人

一凡命婦因子孫品級封母并祖母者並加太字若已亡歿或曾祖祖父在者不加

一凡正從七品至正從六品止封一次陞至正從五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三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二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一品封贈一次

一凡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十惡姦盜除名等罪及例所封妻不是以禮娶到正室或係再醮倡優婢妾並不許申請

一凡諸職官曾受贓不許申請封贈之後但犯取受之贓並行追奪其祖父原有官進一階非因子封贈者不在追奪之例

一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來力)追奪斷罪離異

一凡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巳給誥命者亦須一考滿方許封贈五品以下官初到任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仍具奏頒給誥(來力)不堪用者不與巳給誥(來力)者亦須一考方許封贈

一凡在外官員三年(爾簡體無兩點)一考稱職者頒給誥(來力)再考稱職聽請封贈其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

   廕敘

一凡用廕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絕嗣者傍廕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廕伯叔及其子孫

一凡用廕者孫降子曾孫降孫及傍廕者皆於合敘品從降一等

一凡職官子孫廕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正二品子正六品敘從二品子從六品敘正三品子正七品敘從三品子從七品敘正四品子正八品敘從四品子從八品敘正五品子正九品敘從五品子從九品敘正六品子於未入流品相應上等職事內敘從六品子於未入流品中等職事內敘正七品子於未入流品下等職事內敘

一凡職官用廕各止一名年及二十五以上須試本經或四書能通大義其有不通者發還習學再試

一凡廕官各具父祖歷仕緣由去任身故歲月并所授誥(來力)彩畫宗支指實該承廕人姓名年甲本處官司體勘房親揭照籍冊別無詐冒及無廢疾過犯等事上司審驗相同保結申覆令親齎文解赴部

一凡廕敘其遠方地面官員宜照原籍於附近布政司所轄去處銓用

   誥(來力)

一公侯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來力)命婦人誥(來力)同夫品級

一公侯誥用玉軸一品官同伯子男誥用犀軸二品官同三品四品官用抹金軸五品以下用角軸

一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初任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頒給誥(來力)巳入流倉官不須試職候一年任滿給與(來力)命守(才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search.php?q=%A4%7E客)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不給(來力)命在外官員三年為一考稱職者頒給誥(來力)陞除官員合與實授者於本任內歷事一年後方可出給誥(來力)若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正官頒給誥(來力)取自上裁本部遇有應給誥(來力)官員具本奏聞仍具印信手本開寫合授散官并年籍腳色送中書舍人候書寫完備本部具印信手本送尚寶司於御前用寶訖具奏御前頒給其有追奪為事官員誥(來力)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底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

   散官

一自榮祿大夫至將仕佐郎凡九等十八級所除官員合得散官照依定制奏聞給授及選部付到在京各衙門實授官員及考功考過試職一年堪用并三年稱職者合得初授陞授散官具奏行移該衙門轉行給授

一凡白身人入仕并雜職人等初入流者與對品初授散官任內歷俸三年初考稱職與陞授散官又歷俸三年再考功蹟顯著方與加授散官若考覈平常者止與初授其任內未經初考遷調改除者仍照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巳經初考合得陞授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陞授散官若陞等者止與對品初授或有巳得陞授未經再考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陞授散官巳經再考合得加授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與加授散官若陞等者止與對品初授其有先曾歷仕二品三品等職今次降用若係有罪及闒茸不稱職貶降者照依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若量才任使不係貶降但今授職事比與原授降等其原授散官誥(來力)仍舊者亦照見授職事與對品初授散官俱於三年之後照例陞授其加贈一節考驗本人生前功蹟合得加授者照例給與

正一品 【 初授特進榮祿大夫 陞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 【 初授榮祿大夫 陞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 【 初授資善大夫 陞授資政大夫 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 【 初授中奉大夫 陞授通奉大夫 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 【 初授嘉議大夫 陞授通議大夫 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 【 初授亞中大夫 陞授大中大夫 加授太中大夫】

正四品 【 初授中順大夫 陞授中憲大夫 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 【 初授朝列大夫 陞授朝議大夫 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 【 初授奉議大夫 陞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 【 初授奉訓大夫 陞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 【 初授承直郎 陞授承德郎】

從六品 【 初授承務郎 陞授儒林郎 儒士出身 宣德郎吏才幹出身】

正七品 【 初授承事郎 陞授文林郎 儒士出身 宣德郎吏才幹出身】

從七品 【 初授從仕郎 陞授徵士郎】

正八品 【 初授迪功郎 陞授脩職郎】

從八品 【 初授迪功佐郎 陞授脩職佐郎】

正九品 【 初授將仕郎 陞授登仕郎】

從九品 【 初授將仕佐 郎陞授登仕佐郎】

   吏役

凡在外各衙門送到考滿吏典於在京對品衙門內用在京各衙門考滿吏典照依資格陞用無缺借用仍支合得俸裁革減併吏對品衙門用借撥者支前役俸農吏罷閑官生員監生承差為事充吏遇缺撥用各支本等俸其五品以下衙門吏典該與俸米食米者照例支給若罷閑永充截替市井吏遇缺量度撥用止支九品衙門司吏俸一石工滿并(爾簡體無兩點)事斷發吏遇缺撥用月支食米五斗每月通類行移各衙門收役并勾取在逃吏自首行勾日淺未曾撥補准首仍送著役若及日久窺伺撥補避難及已移文原籍勾解者俱送刑部問罪仍發本部聽用若各衙門退回奸猾託稱不諳吏事舊吏照地方發邊遠充軍為事還役吏典在京者行移各該衙門收役在外者劄付應天府給引轉發著役

   勘合

凡本部四子部付到合行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事件通類具手本赴吏科關填勘合仍附寫底簿開列前件以憑回銷

   皂隸

凡本部額設皂隸照依原定則例分撥根官聽差如有事故行移兵部照缺取補

   到任須知

凡除授官員於吏部給憑就行關領到任須知前去本衙門到任務要照依須知內條款事例逐一遵守施行毋得視為文具

  司勳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官人之勳級

   勳級

    文勳

凡文職官員一品至五品應合授勳者照依散官定擬奏聞給授

正一品 【 左柱國右柱國】  從一品 【 柱國】

正二品 【 正治上卿】  從二品 【 正治卿】

正三品 【 資治尹】  從三品 【 資治少尹】

正四品 【 贊治尹】  從四品 【 贊治少尹】

正五品 【 脩正庶尹】  從五品 【 協正庶尹】

    武勳

凡武職官員一品至六品應合授勳者照依散官定擬奏聞給授

正一品 【 左柱國右柱國】  從一品 【 柱國】

正二品 【 上護軍】  從二品 【 護軍】

正三品 【 上輕車都尉】  從三品 【 輕車都尉】

正四品 【 上騎都尉】  從四品 【 騎都尉】

正五品 【 驍騎尉】  從五品 【 飛騎尉】

正六品 【 雲騎尉】  從六品 【 武騎尉】

   資格

    官

正一品

宗人府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正二品

六部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襲封衍聖公 真人

從二品 左右布政仗

正三品

六部侍郎 左右副都御史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司卿 應天府尹 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司卿 太僕寺卿 鹽運使

布政司左右參政 宣慰使

正四品

左右僉都御史 太理寺少卿 左右通政

太常司少卿 太僕寺少卿 應天府丞

宣慰司同知 按察司副使 各府知府

從四品

國子監祭酒 中都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左右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

翰林院學士 左右春坊大學士 尚寶司卿

華蓋殿大學士 六部郎中 應天府治中

武英殿大學士 欽天監回回監正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大淵閣大學士 通政司左右參議 光祿司少卿

東閣大學士 太醫院使 大理寺左右寺丞

文華殿大學士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各府同知

王府長史司左右長史 宗人府經歷

按察司僉事 宣慰司僉事 宣撫司同知

從五品

五軍都督府經歷 左右斷事官

左右春坊左右諭德 六部員外郎

尚寶司少卿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司經局洗馬 各州知州 鹽運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 招討司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司安撫

正六品

尚寶司丞 六部主事 太常司丞

欽天監回回監副 太僕寺丞 京縣知縣

太醫院判 閣門使 兵馬司指揮

王府審理正 翰林院侍讀侍講 國子監司業

中都國子監司業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正

大理寺左右寺正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都察院經歷 神樂觀提點

僧錄司左右善世 道錄司左右正一

中都留守司經歷 斷事 各府通判

都司經歷 斷事 長官司長官 副招討

宣撫司僉事 安撫司同知 應天府通判

從六品

大理寺左右寺副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左右春坊左右司直郎 翰林脩撰

光祿司丞 應天府推官 光祿司各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 道錄司左右演法

鹽運司判官 布政司經歷 理問所理問

各州同知 鹽課提舉司同提舉

安撫司副使 長官司副長官

正七品

五軍都督府都事 監察御史

太常司博士 典簿 京縣丞 通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兵馬副指揮 都察院都事

營繕所正 翰林院編脩 按察司經歷

五軍斷事官五司 稽仁 稽義 稽禮 稽智 稽信

王府審理副 煎鹽提舉司提舉 都司都事

都司副斷事 各府推官 各縣知縣

中都留守司都事 副斷事 安撫司僉事

蠻夷官司長官

從七品

中書舍人 太僕寺主簿 應天府經歷

光祿司典簿 各署丞 翰林院檢討

太常司各處祠祭等署奉祀 各州判官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靈臺郎 鹽運司經歷

鹽課提舉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宣慰司經歷 理問所副理問

蠻夷官司副司官

正八品

六科都給事中 各衛知事 通政司知事

京縣主簿 國子監丞 戶刑部照磨

中都國子監丞 寶鈔龍江提舉司提舉

欽天監回回監主簿 五官保章正

太常司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太醫院御醫

僧錄司左右講經 道錄司左右至靈

翰林院五經博士 煎鹽提舉司同提舉

王府典寶正 奉祠正 良醫正 典膳正 紀善

元符宮崇真宮靈官 營繕所副 各府經歷

各縣丞 按察司知事 宣慰司都事

從八品

六科左右給事中 鹽運司并應天府知事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挈壺正 光祿司錄事

各署監事 儀禮司正 翰林院典籍

神樂觀知觀 僧錄司左右覺義

道錄司左右玄義

王府典膳副 奉祠副 典寶副 良醫副

國子監助教 典簿 博士 宣撫司經歷

太常司各祠祭等署 祀丞 布政司照磨

崇真宮副靈官

正九品

六科給事中 儀禮司左右司副 左右司丞

太常司贊禮郎 各府知事 各縣主簿

國子監學正 行人司正 戶刑部檢校

司經局校書 典牧所大使 各牧監正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司曆 龍江寶鈔提舉司副提舉

王府長史司典簿 典儀正 奉祠所典樂

會同館大使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監候

茶鹽馬司大使 承運庫大使 翰林侍書

寶鈔廣惠廣積贓罰甲乙丙丁戊字庫大使

皮作鞍轡寶源顏料局大使 應天府織染局大使

文思院大使 煎鹽提舉司副提舉

教坊司奉鑾 宣撫司安撫司知事

營繕所丞

從九品

都稅司大使 國子監學錄 典籍

司經局正字 欽天監五官司辰 漏刻博士

各牧監副 儀禮司鳴贊 序班

軍儲倉大使 茶鹽馬司副使

寶鈔廣惠廣積贓罰甲乙丙丁戊字庫副使

宣課司大使 太常司樂 典牧所副使

府學教授 行人司副 會同館副使

府倉大使 各府稅課司大使 軍器局大使

布政司庫寶泉雜造織染軍器局大使

王府典儀副 司牲司大使 承運庫副使

皮作鞍轡寶源局副使 各府織染雜造局大使

翰林院待詔 觀察使 文思院副使

承天門待詔 太醫院吏目 各州吏目

五軍斷事官提控案牘 巡檢 司獄

千戶所吏目 陰陽學正術 醫學正科

僧綱司都綱 道紀司都紀 鹽課提舉司吏目

太平門稅課司大使 教坊司左右韶舞

左右司樂 應天府織染局大使

杭州府城南稅課司大使

未入流

司務 阜民司大使 副使 遞運所大使

河泊所官 關大使 副使 各州學正

各縣典史 教諭 閘壩官 行人司行人

驛丞 群長 國子監掌饌

軍儲倉副使 牧監錄事 府倉副使

州縣衛倉大使 副使 稅課司副使

稅課分司大使 副使 醫學典科 訓科

陰陽學典術 訓術 翰林院孔目

王府引禮舍人 僧綱司副都綱 道紀司副都紀

僧正司僧正 道正司道正 僧會司僧會

道會司道會 斷事司吏目 司牲司副使

都稅司副使 宣課司副使

茶鹽課司大使 副使

鹽運司衛所州庫大使

布政司寶泉軍器織染雜造局副使

廣西慶遠裕民司大使 副使

布政司理問所提控案牘

茶鹽批驗所大使 副使

長史司倉庫大使 副使

巾帽針工局大使 副使

布政司庫副使 司竹局大使

兵馬指揮司吏目 鐵冶所大使

各府織染雜造局副使 長官司吏目

太平門稅課司副使 京衛倉副使

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稅課司大使

工部軍器局副使 遼陽稅課司大使

楊州府邵伯洲稅課司大使 副使

青州府樂安稅課司大使

杭州府城南稅課司副使

鹽倉大使 副使 稅課局大使 副使

抄紙局大使 副使 印鈔局大使 副使

鑄印局大使 副使 抽分竹木局大使 副使

生藥庫大使 副使 惠民局大使 副使

銀場局大使 副使

    吏

在京

未入流品衙門吏攢滿日於九品衙門吏員內用

九品衙門吏攢滿日於八品衙門司吏七品衙門典吏內用

八品衙門司吏七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七品衙門書吏六品衙門典吏內用

七品衙門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內用

六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內用

五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四品衙門典吏內用

五品衙門司吏滿日於四品衙門司吏三品衙門典吏內用

四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四品衙門司吏三品衙門典吏內用

四品衙門司吏滿日於三品衙門令史胥史二品衙門典吏內用

三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三品衙門令史胥史二品衙門典吏內用

三品衙令史胥史滿日於二品衙門令史一品衙門典吏內用

二品衙典史滿日於二品衙門令史一品衙門典吏內用

二品衙門令史滿日於一品衙門掾史對品衙門都吏內用都吏滿日於一品衙門提控內用

一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對品衙門掾史內用掾史滿日於對品衙門提控內用在外大小衙門吏典不許陞轉三十六月考滿給由赴京聽用

   貼黃

凡除授過官員開寫年籍鄉貫住址腳色貼黃通類具奏赴內府用寶附貼如有陞調改降官員續附轉貼及本部選部考功付并各衙門開到官員事故明白下落緣由通類具奏開揭如無的確下落行移該問及原任衙門照勘明白以憑施行

   實寫

凡事故官員照依揭下貼黃於事故冊內類姓開寫年籍腳色鄉貫住址歷仕俸月過名及事故下落緣由以憑存照

   丁憂

凡內外官吏人等例合丁憂者務要經由本部京官具奏關給內府孝字號勘合吏典人等劄付應天府給引照回在外官吏人等移文知會所在官司給引回還除祖父母父母承重丁憂外期年喪服不許守制及移文原籍官司體勘明白開寫是否承重祖父母及嫡親父母取具官吏里鄰人等結罪文狀回報如有詐冒就便解部仍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許閏二十七月服滿起復若有過期不行移文催取到部果無事故在家遷延者咨送法司問罪

   致仕

凡官員年七十以上若果精神昏倦許令親身赴京面奏如准本部查照相同方許去官離職

   侍親

凡官員父母年七十之上許令移親就祿侍養如果父母老疾去官路遠戶內別無以次人丁者方許親身赴京面奏揭籍定奪及吏員人等父母年老別無人丁者務要經由本部移文體勘是實明白奏准方令離役俱候親終服滿起復赴部聽用

   更名復姓

凡官吏人等或年幼過房乞養欲復本姓者經由本部移文原籍官司體勘是實及官幼名改諱具奏改正貼黃仍行知會移咨戶部改附籍冊吏員人等幼名改諱者移文本部准改

   雜行

    官吏俸給

凡本部官吏人等俸給每月初間明白立案及帶支衙門將實支官吏姓名同該支米數造冊赴部劄付該部官員放支仍將實支米數回呈立案

印色

凡本部合用印色支銷盡絕移咨工部轉行該庫放支

紙劄

凡本部合用紙劄移咨刑部於贓罰鈔內關支價鈔買用明白立案開銷以憑稽考

  考功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文職官吏之考課

   考覈

    官

一凡在京六部太常司光祿司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太僕寺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儀禮司屬官五軍都督府各衛軍職文官應天府首領官并所屬上元江寧二縣官俱從本衙門正官考覈應天府五品以下監察御史從都御史考覈給事中從都給事中考覈東宮官王府官尚寶司中書舍人都給事中儀禮司行人司正官從本衙門將該考官員行過事蹟并應有過犯備細開寫送本部考覈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正官都御史試職實授頒給誥(來力)取自上裁其有特恩實授給與誥(來力)者不拘此例

一凡在京官初入任者且令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不堪用降黜量材錄用其在任未經考覈試職官遇有調除仍於本衙門及別衙門本等職事內用通理月日降除及對品改除者止理見任月日俱候一年照例考覈或有為事釋免再任除授者試職照例考覈

一凡六部五品以下官太常司光祿司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太僕寺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儀禮司屬官歷任三年聽於本衙門正官察其行能驗其勤惰從公考覈明白開寫稱職平常不稱職詞語送監察御史考覈本部覈考其在京軍職文官俱從監察御史考覈各以九年通考其四品以上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其在外有司官員三年考滿給由到京考覈平常稱職者遇缺借除京官亦以九年通考若行人司行人以一年(爾簡體無兩點) 滿從本司正官考覈分豁稱職不稱職呈送禮部轉送本部覆考稱職者於從九品內陞用不稱職者於未入流品官內敘用有過罰差一年儀禮司序班在職一年本司考覈堪用不堪用送禮部轉行本部覆考堪用請旨實授不堪用黜降若三年考滿俱發監察御史考覈送本部覆考但係一應京官三年考滿具奏俱於在京對品內調用

一凡通政司光祿司翰林院尚寶司給事中中書舍人東宮官俱係近侍官員監察御史係耳目風紀之司太醫院欽天監及王府官不係常選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一凡在京五品以下官俱令試職候一年後考覈定奪比先除授已經試職一年二年之上及已實授一年二年之上者一例考覈試職堪任用者與實授及已實授堪任用者俱給與誥徠三年考滿許請封贈其試職及已實授而不堪任用者一體黜降其有經考滿復任者不必再考頒給誥(來力)聽請封贈已入流倉官不須試職候一年任滿給與徠命守支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不給(來力)命以上付發司封具奏頒給施行

一凡在外有司府州縣官三年考滿先行呈部移付選部作缺銓注司勳開黃仍令給由其見任官將本官任內行過事蹟保勘覆實明白出給紙牌攢造事蹟功業文冊紀功文簿稱臣僉名交付本官親齎給由如縣官給由到州州官當面察其言行辦事勤惰從實考覈稱職平常不稱職詞語州官給由到府府官給由到布政司考覈如之以上俱從按察司官覆考仍將考覈覆考詞語呈部直隸府州縣官考覈如前其府官給由送監察御史考覈本部覆考類奏以上三年考滿給由考覈平常稱職者於對品內別用不稱職正官佐貳官黜降首領官員充吏役俱以九年通考黜陟其雲南有司官員任滿給由一體考覈不稱職者黜降緣係邊方具奏復任九年通考

一凡各處布政司按察司鹽運司首領官屬官從本衙門正官考覈按察司首領官從監察御史考覈其餘衙門並從本道按察司覆考其茶馬司鹽馬司鹽課提舉司正官至首領官并在外軍職文官任滿俱送本處布政司正官考覈仍送本處按察司覆考布政司官四品以上按察司鹽運司五品以上俱係正官佐貳官三年考滿給由進牌別無考覈衙門從都察院考覈本部覆考具奏黜陟取自上裁

一凡內外雜職官三年給由無私過未入流陞從九品從九品陞正九品稅課司局及河泊所倉庫官先於戶部查理稅課軍器織染雜造等局官送工部查理造作花銷明白送部通類具奏其倉官收糧不及千石者本等用虧折陪納足備者照依品級降用其有私笞者本等用但犯贓私并私罪曾經杖斷未入流降邊遠從九品降未入流不識字者本等用如有學無成效及罷閑生員除授雜職者犯贓私杖罪發在京衙門書寫

一凡各處府州縣學訓導與教官一體歷俸九年考滿給由其訓導給由到部出題考試將所試文字送翰林院批考通經者於縣學教諭內敘用若不通經旨本處復充訓導自來不通經者量材別用教官考覈稱職陞一等平常者本等用不稱職者黜降不通經者別用若承差考滿無私過於行人內用其犯私笞杖罪發行人司聽差一年無過陞用有贓私者發在京衙門充吏其五軍都督府知印三年考滿於從八品內陞用六部知印三年考滿於正九品內陞用

一凡內外入流并雜職應考官員任滿給由赴京本部從實考較才能優劣依例黜陟果有殊功異能超邁等倫者取自上裁繁而稱職無過陞二等有私笞公過陞一等有紀錄徒流罪一次本等用二次降一等三次降二等四次降三等五次以上雜職內用繁而平常無過陞一等有私笞公過本等而有紀錄徒流罪一次降一等二次降二等三次降三等四次以上雜職內用簡而稱職與繁而平常同簡而平常無過本等用有私笞公過降一等有紀錄徒流罪一次降二等二次雜職內用三次以上黜降考覈不稱職初考繁處降二等簡處降三等若有紀錄徒流罪者俱於雜職內用

一凡九年之內

二考稱職一考平常從稱職

二考稱職一考不稱職或二考平常一考稱職或稱職平常不稱職各一考者俱從平常

二考平常一考不稱職從不稱職

一繁簡則例在外府以田糧十五萬石以上州以七萬石以上縣以三萬石以上或親臨王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并有軍馬守禦路當驛道邊方衝要供給去處俱為事繁府州縣田糧在十五萬七萬三萬石之下僻靜去處俱為事簡在京衙門俱從繁例

    吏

凡在京大小衙門及在外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吏典各以三年考滿給由其倉攢典以週歲為滿除稅課司庫局攢典考滿之日隨即交割明白給由府州縣倉攢典將經收糧斛支銷盡絕方許給由應有府州縣吏典考滿當即給由如布政司府州縣過違一年直隸并在京過違半年給由到部俱送法司取問如不過違者隨付司封照依資格撥用

   事故

    極刑

凡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官吏果有家屬干犯極刑除緦麻疏遠異姓親屬不准外其小功已上親例合回避務要開寫為因何事得何罪名係何衙門取問處決實跡親身赴京陳告以憑行移原籍及任所并原取問衙門照勘取具原籍官吏里鄰結狀并宗支圖本及任所官吏保結明白以憑定擬奏准方許去官離職

    老疾

凡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官吏具告老病殘疾劄付太醫院轉行惠民局委官相視明白果成篤廢殘痼疾病分豁堪與不堪醫治明白具奏取自上裁

    行止

凡在京及在外府州縣官員除授之時投報供狀當即於簿內附寫歷仕腳色始末緣由或任內調除如有事故開附行止以憑稽考

    紀錄

凡有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見任官員但係兵刑等部都察院等衙門或因事提問等項問過應有的決紀錄公私過名開咨本部於紀錄文冊內明白附寫候九年通考以憑黜陟其有司官員三年考滿給由到部供報任內公私過名於冊內比查除上司未行知會紀錄罪名另行抄錄外有巳行知會任內公私過名隱匿不報者議擬具奏送法司問罪

    貢舉

凡各府州縣每歲於所轄隅廂鄉都內拔選容止端謹無過人材一名申送布政司考覈轉行按察司覆考堪充歲貢開坐考過詞語差人送部應有賢良方正及山林岩穴隱逸之士并通曉經書儒士秀才孝廉俱各訪求到官審無過犯違(得去彳改石)不拘名數差人伴送到部或內外官員人等薦舉人材秀才即便行移原籍官司起取赴部如儒士秀才出題考試果否通經賢良隱逸等項人材量其才能定其高下仍取本戶丁糧數目作何營生及戶內有無雜役事故供結明白然後開發選部選用如將鄙陋不堪之人一(上既下木)朦朧濫舉原舉官吏依貢舉非其人律問罪

    朝覲

凡在外官員三年(彳扁)行朝覲其各布政司按察司鹽運司府州縣及土官衙門流官等衙門官一員帶首領官吏各一員各理問所官一員照依到任須知依式對款攢造文冊及將原領(來力)諭諸司職掌內事蹟文簿具本親齎奏繳以憑秀覈各衙門先儘正官正官到任日淺佐貳官到任日久必先佐貳官來若係裁革未及二十里長州縣止設正官首領官各一員去處只令首領官史來朝其程途遠近各量里路比照行人馳驛日期起程本衙門速將起程月日申部遠者不許過期近者不許預先離職俱限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其來朝官員服色各照品級花樣及欽依今定樣製務要新鮮潔淨俱各自備腳力不許馳驛及指此為由科擾於民

   諸司職掌

凡諸司置立文簿將行過事蹟逐件從實開寫承行發落緣由務要簡當每季差典吏一名依期齎赴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縣務從實效除將(來力)諭事理令諸司進課官吏齎擎前去及行移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照依(來力)諭事理各置紅油木牌刊寫青字於本衙門公廳上常川懸掛永為遵守每歲進課之時將考過事蹟各齎赴京奏繳以憑通考若遇三年朝覲來朝官吏先將舊年春夏秋三季來考冬季事蹟未完許於次年進課之時令該吏進呈毋得誑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擾

戶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戶口田糧政令按古其屬有四曰民部度支金部倉部洪武二十三年為天下庶務浩繁欽改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北平河南山西四川廣西各令清理一布政司戶口錢糧等事仍量其繁簡帶管直隸府州每一部內仍分為民度金倉四科以領其事其有應合行移內外衙門文書俱各案呈本部參詳允當以憑施行十二子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各掌該部所屬戶口田糧等項

  民科

   州縣

    圖志

凡十二部所屬布政司府州縣地理人物圖志所載古今沿革山川險易戶口賦稅多寡之數俱要周知

    田土

凡各州縣田土必須開豁各戶若干及條(假去人)四至係官田者照依官田則例起科係民田者照依民田則例徵歛務要編入黃冊以憑徵收稅糧如有出賣其買者聽令增收賣者即當過割不許洒(口料)(上夭下山) 詭寄犯者律有常憲其民間開墾荒田從其自首首實三年後官(爾簡體無兩點)收科仍仰所在官司每歲開報本部以憑稽考

凡公侯祿米各有等第皆於浙西蘇松等府官田內撥賜其佃戶仍於有司掌差

凡民間有犯法律該籍沒其家者田土合拘收入官本部書填勘合類行各布政司府州縣將犯人戶下田土房屋召人佃賃照依沒官則例收科仍將佃戶姓名及田地頃畝房屋間數同該科稅糧賃錢數目開報合干上司轉達本部知數

十二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田土總計八百四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三頃零

浙江布政司田土計五十一萬七千五十一頃五十一畝

湖廣布政司田土計二百二十萬二千一百七十五頃七十畝

河南布政司田土計一百四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九頃八十二畝零

江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六頃一畝

北平布政司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畝

陜西布政司田土計三十一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七十一五畝

廣西布政司田土計一十萬二千四百三頃九十畝

山東布政司田土計七十二萬四千三十五頃六十二畝

山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一萬八千六伯四十二頃四十八畝零

廣東布政司田土計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頃五十六畝

四川布政司田土計一十一萬二千三十二頃五十六畝

福建布政司田土計一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九頃六十九畝

雲南布政司田土

直隸蘇州府田土計九萬八千五百六頃七十一畝

寧國府田土計七萬七千五百一十六頃一十一畝

徐州田土計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一頃五十四畝

滁州田土計三千一百五十頃四十五畝

池州府田土計二萬二千八百四十四頃四十五畝

揚州府田土計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七頃三十四畝

廬州府田土計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三頃九十九畝

安慶府田土計一萬一千二十九頃三十七畝

松江府田土計五萬一千三百二十二頃九十畝

鳳陽府田土計四十一萬七千四百九十三頃九十畝

應天府田土計七萬二千七百一頃二十五畝

廣德州田土計三萬四千七頃八十四畝

淮安府田土計一十九萬三千三百三十頃二十五畝

徽州府田土計三萬五千三百四十九頃七十七畝零

常州府田土計七萬九千七百三十一頃八十八畝

鎮江府田土計三萬八千四百五十二頃七十畝

太平府田土計三萬六千二百一十一頃七十九畝

和州田土計四千二百五十二頃二十八畝

    農桑

凡民間一應桑株各照彼處官司原定則例起科絲綿等物其絲綿每歲照例折絹俱以十八兩為則折絹一匹所司差人類解到部劄付承運庫收納以備賞賜支用其樹株果價等項並皆照例徵收錢鈔除彼處存留支用外其餘錢鈔一體類解本部行移該庫交收仍將存用數目出給印信通關具本入遞奏繳本部查領附卷作數其進納絹匹錢鈔一節俱照依後項金科課程條款一體施行

    災傷

凡各處田禾遇有水旱災傷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實奏聞仍申合干上司轉達本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災所覆踏是實將被災人戶姓名田地頃畝該徵稅糧數目造冊繳報本部立案開寫災傷緣由具奏如奉旨賑濟仍定奪大小男女口數則例差官前去賑濟給賞畢日仍將散過糧鈔分豁備細數目造冊繳報以憑稽考

   戶口

    丁口

凡各處戶口每歲取勘明白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總數縣報於州州類總報之於府府類總報之於布政司布政司類總呈達本部立案以憑稽考仍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縣攢造黃冊編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二等人戶遇有差役以憑點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取赴官依律問罪仍令復業十二布政司并直隸府州人戶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人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浙江布政司

人戶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戶

人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口

湖廣布政司

人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戶

人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口

江西布政司

人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戶

人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一口

河南布政司

人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戶

人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口

北平布政司

人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戶

人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口

陜西布政司

人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戶

人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口

廣西布政司

人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戶

人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口

山東布政司

人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戶

人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口

山西布政司

人戶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戶

人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口

廣東布政司

人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戶

人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口

福建布政司

人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戶

人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口

四川布政司

人戶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戶

人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口

雲南布政司

人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戶

人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口

直隸

蘇州府

人戶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戶

人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口

寧國府

人戶九萬九千七百三十二戶

人口五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九口

徐州

人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戶

人口一十八萬八百二十一口

滁州

人戶三千九百四十四戶

人口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七口

池州府

人戶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六戶

人口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口

揚州府

人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戶

人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口

廬州府

人戶四萬八千七百二十戶

人口三十六萬七千二百口

安慶府

人戶五萬五千五百七十三戶

人口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四口

松江府

人戶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戶

人口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鳳陽府

人戶七萬九千一百七戶

人口四十二萬七千三百三口

應天府

人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戶

人口一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口

廣德州

人戶四萬四千二百六十七戶

人口二十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九口

淮安府

人戶八萬六百八十九戶

人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口

徽州府

人戶一十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八戶

人口五十九萬二千三百六十四口

常州府

人戶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六十四戶

人口七十七萬五千五百一十三口

鎮江府

人戶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戶

人口五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口

太平府

人戶三萬九千二百九十戶

人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和州

人戶九千五百三十一戶

人口六萬六千七百一十一口

    賦役

凡各處有司十年一造黃冊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戶仍開軍民匠等籍除排年里甲依次充當外其大小雜泛差役各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戶點差

    婚姻

凡民間男女嫁娶不許同姓及尊卑親屬相為婚姻違者律有常憲

    讀法

凡民間須要講讀大誥律令(來力)諭老人手榜及見丁著業牌面沿門輪遞務要通曉法意仍仰有司時加提督

   會計

    糧儲

凡所在有司倉廩儲積糧斛除存留彼處衛所三年官軍俸糧外務要會計周歲關支數目分豁見在若干不敷若干餘剩若干每歲開報合干上司轉達本部定奪施行仍將次年實在糧米及該收該用之數一體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開報

    草料

凡各處倉場收積草料以備軍馬往來支用草於本處官司照田糧徵收料於秋糧內折納務要常存預備果係調撥軍馬及有本部印信文憑方許支給仍仰所在官司將支過數目申達合干上司作數

    轉運

凡有軍馬去處所需錢糧等項本部必先查考某處蓄積有餘某處歲用不給量其水陸路程地里遠近難易計其人夫多寡明白具奏差官於糧多去處撥運缺糧衛分支用

    雜行

凡一應錢糧等事行移各布政司及直隸十八府州本部預為編置勘合并底簿二扇一扇本部收貯一扇發下各司府州如有行移將各該事件移付通類科通行於原編底簿內附寫置立前件書填勘合內云洪武某年某月某日書填某字幾號勘合照會某布政司或劄付某府州仰比對朱墨字號相同行下所屬照依坐去勘合內事件施行候事完呈報到部於前件下注寫回銷緣由以憑稽考其內外倉庫司局等衙門官員任滿須從本部查考任內錢糧等項如是收支明白別無虧欠然後咨發吏部聽用若有虧少及收支不明必須究問至若本部官員考覈及皂隸更替公用印色紙札等事悉皆理之

  度支科

   經費

    賞賜

凡在京賞賜該用鈔錠本部量數具奏於內府關支凡有欽賞官軍人等當該衙門將該賞人名鈔數於本部委官處磨筭相同將該賞數目附簿驗名給散其委官仍將日逐各起賞過鈔數開呈本部立案備照候季終本部將原關并賞過鈔數通類具奏及賞賜胡椒蘇木銅錢等項亦如之其在外如有欽依賞賜官軍及賑濟饑民等項本部約量會計鈔錠具奏委官赴內府照數關領點閘明白於戶科給批差人管運仍行移所在官司如運鈔到彼照依坐去則例眼同驗名給散造冊回報本部以憑稽考

    月糧

凡內外衛所正伍旗軍歲用糧米已行各該有司編置勘合對撥著令人戶自行依期送納外其在京有未對軍人及未入正伍等項帶支人數如遇按月支糧百戶所將所管軍人造冊申繳千戶所本所類總繳申本衛該衛類總具解申繳合干上司轉達本部磨筭相同明立文案編給半印勘合字號仍定奪合於本衛倉某年分某字廒某糧米內支給將文冊繳回原行衙門轉下該倉眼同該衛委官及本倉官攢照數放支如有事故扣除還官支畢將實支扣除數目申達本部知數仍於原編字號底簿內注寫實支扣除數目以憑稽考其支過糧數另於內府糧冊內明白注銷其在外衛所軍人支糧亦合一體造冊編給勘合放支

    月鹽

凡內外大軍關支月鹽有家小者月支二斤無家小者月支一斤其在京衛分如遇按月支鹽將該支軍名鹽數造冊申繳合干上司轉達本部磨筭相同立案將原繳文冊出給勘合字號坐定軍名鹽數劄付龍江鹽倉放支如有事故就便扣除支畢將實收扣除數目申報本部於原編勘合字號底簿內注銷以憑稽考仍立案備照其在外衛所軍士月鹽亦有支鈔去處每鹽一斤折鈔一百文照例行移有司於係官錢內支給如有事故一體扣除不支

    雜支

凡倉庫一應關支錢糧及工部成造軍裝等項必須計其所用物料轉行本部劄付各該倉庫照數支給將支過數目申報作數其各司府州縣遇有祭祀及慶賀等項俱於係官錢糧內支用務要明白花銷開申上司以憑稽考

   廩祿

    俸給

凡在京五軍都督府首領官吏并六部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官吏俸給本部每歲於秋糧內會定數目起運撥赴各衙門倉內收貯按月造冊照依品從等第分豁該支糧數委官驗名支給其各衛軍官俸給巳將人戶對定編給勘合自行依期送納供給其首領官吏俸給該衛造冊到部定倉放支年終通(爾簡體無兩點)稽考及在外各布政司府州縣官吏俸給照例每米一石折鈔二貫五百文按月於係官錢鈔內支給其支過數目通行歲報本部以憑查考

正一品每員月支米八十七石歲該一千四十四石

五軍左右都督

從一品每員月支米七十四石歲該八百八十八石

五軍左右都督同知

正二品每員月支米六十一石歲該七百三十二石

六部尚書 左右都御史

五軍僉都督 中都留守正

都指揮使

從二品每員月支米四十八石歲該五百七十六石

左右布政使 都司指揮同知

正三品每員月支米三十五石歲該四百二十石

六部侍郎 副都御史

通政使 太常司卿

大理寺卿 按察使

應天府尹 都司指揮僉事

各衛指揮使 中都留守副

從三品每員月支米二十六石歲該三百一十二石

光祿司卿 太僕寺卿

布政司參政 鹽運使

宣慰使 各衛指揮同知

正四品每員月支米二十四石歲該二百八十八石

僉都御史 太常司少卿

左右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 應天府丞

按察司副使 各府知府

宣慰司同知 各衛指揮僉事

從四品每員月支米二十一石歲該二百五十二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中都國子監祭酒

正五品每員月支米一十六石歲該一百九十二石

宗人府經歷 尚寶司卿

六部郎中 通政司參議

太醫院使 光祿司少卿

欽天監正 欽天回回監正

大理寺丞 翰林院學士

左右春坊大學士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應天府治中 按察司僉事

各府同知 宣撫司同知

五軍斷事官

王府長史 各千戶所正千戶

從五品每員月支米一十四石歲該一百六十八石

尚寶司少卿 五軍都督府經歷

六部員外郎 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鹽運司副使

各州知州 鹽課司提舉

宣慰司僉事 宣撫司副使

招討司招討 安撫司安撫

左右春坊左右諭德

各衛鎮撫 各千戶所副千戶

司經局洗馬

正六品每員月支米一十石歲該一百二十石

尚寶司丞 六部主事

太常司丞 太僕寺丞

欽天監副 欽天監五官正

欽天回回監副 欽天回回監五官正

翰林侍讀 翰林侍講

大理寺正 太醫院判

都察院經歷

兵馬指揮 國子監司業

京縣知縣 各府通判

都司經歷 斷事司斷事

安撫司同知 各長官司長官

宣撫司僉事 招討司副招討

留守司經歷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中都國子監司業

王府審理正 各百戶所百戶

儀衛司儀衛正

從六品每員月支米八石歲該九十六石

大理寺副 光祿司丞

翰林脩撰 光祿司各署正

應天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理問所理問 鹽運司判官

各洲同知 鹽課司同提舉

安撫司副使 各長官司副長官

左右春春坊左右司直郎

左右贊善 各千戶所鎮撫

正七品每員月支米七石五斗歲該九十石

太常司博士 太常司典簿

五軍都督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監察御史

通政司經歷 大理寺評事

翰林編脩 營繕所正

兵馬司副指揮

京縣縣丞 各縣知縣

王府審理副 按察司經歷

各府推官 安撫司僉事

都司都事 斷事司副斷事

各衛經歷 煎鹽提舉

中都留守司都事

五軍斷事司稽仁 【 稽義稽禮稽智稽信並同】

從七品每員月支米七石歲該八十四石

中書舍人 翰林檢討

光祿司典簿 光祿司各署丞

光祿司各署奉祀

欽天監五官靈臺郎  【 欽天回回監同】

應天府經歷 太僕寺主簿

布政司都事 理問所副理問

各州判官 鹽運司經歷

宣慰司經歷 儀衛司儀衛副

鹽課提舉司副提舉

正八品每員月支米六石五斗歲該七十八石

都給事中 太常司協律郎

通政司知事 翰林院五經博士

太醫院御醫 欽天監主簿

欽天監五官保章正

京縣主簿 國子監丞

典牧所提領 寶鈔提舉司提舉

龍江提舉司提舉

各府經歷 各縣縣丞

按察司知事 宣慰司都事

中都國子監丞

各衛知事 遼東煎鹽同提舉

王府典膳正 典寶正

奉祠正 紀善所

良醫正 照磨所照磨

營繕所副

從八品每員月支米六石歲該七十二石

左右給事中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助教

光祿司錄事 各署監事

翰林典籍 儀禮司正

五官挈壺正 各署祀丞

王府典膳副 典寶副

奉祠副 良醫副

應天府知事 鹽運司知事

宣撫司經歷 儀衛司典仗

正九品每員月支米五石五斗歲該六十六石

太常司贊禮郎

翰林侍書 儀禮司副司丞

國子監學正 行人司正

寶鈔提舉司副提舉

五官監候 文思院大使

會同館大使 寶源局大使

給事中 太僕寺各牧監正

鞍轡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應天府織染局大使

龍江提舉司副提舉

各府知事 各縣主簿

茶馬司大使 宣撫司知事

典牧所大使 安撫司知事

王府典簿 典樂

典儀正 教坊司奉鑾

五官司曆 內府庫大使

甲乙丙丁戊字等庫大使

承運庫大使 照磨所檢校

寶鈔廣源廣惠廣積贓罰等庫大使

營繕所丞

從九品每員月支米五石歲該六十石

太常司司樂 翰林待詔

五官司辰 漏刻博士

行人司副 國子監學錄

典籍 司經局校書

正字 儀禮司鳴讚

序班 都稅司大使

會同館副使 典牧所副使

宣課司大使 文思院副使

寶源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軍儲倉副使 皮作局副使

各牧監副 監丞

馭良 司牧局大使

司牲局大使 寶泉局大使

軍器局大使 斷事官提控案牘

王府典儀副 各布政司庫大使

府學教授 各府司獄

巡檢 雜造局大使

府天府織染局副使

府倉大使 茶馬司副使

吏目 教坊司韶舞

教坊司司樂 內府庫副使

甲乙丙丁戊字庫副使

寶鈔廣源廣惠廣積贓罰等庫副使

承運庫副使

    廩給

凡公差人員廩給巳有定例其驛傳并府州縣應合支用去處必須照依文憑驗日支給仍將歲支數目通類開報合干上司以憑稽考

    行糧馬草

凡遇行軍馬匹日支糧草已有定例其應付一節該衛先具軍馬數目開呈本部立案出給批文差官齎領經過官司并驛分照依坐去軍人馬匹數目照例驗程支給其有為事編發應支行糧人數亦合照例關支仍仰所在官司將支過數目申達上司作數其所齎批文候至所止地方隨即赴官告繳遞回本部於原編底簿內銷注

  金科

   庫藏

    課程

凡府州縣稅課司局河泊所歲辦商稅魚課并引由契本等項課程已有定額其辦課衙門所辦錢鈔金銀布絹等物不動原封年終具印信文解明白分豁存留起解數目解赴所管州縣其州縣轉解於府府解布政司布政司通類委官起解於次年三月以裏到京本部將解到金銀錢鈔布絹等物不動原封照依來文分豁明白劄付該庫交收出給印信長單及具手本關領勘合回部照數填寫責付原解官收執將所解物件同原領長單并勘合於內府各門照進且如銅錢布匹赴甲子庫交納鈔錠廣惠庫交納金銀絹匹承運庫交納其勘合既於各門照進該庫收訖就於長單後批寫實收數目用印鈐蓋仍付原解官齎赴本部告繳立案附卷備照仍令該部主事廳於原解官差批內將實收過數目批回候進課畢日將巳解并存用課數通行比對原額如有虧兌照依所虧數目具本奏聞類行各司府州著落辦課衙門經該官吏人等追理足備差人解赴京庫交納【 凡十二布政司并直隸府州遇有起解稅糧折收金銀錢鈔并贓罰物件應進】【 內府收納者其行移次第皆倣此】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課程錢鈔并金銀布帛等項折收總計三百六十三萬七百七十八錠有零【 外有各處土產茶鹽硝礬朱砂水銀等物雖有定額數目瑣碎難以備載】

    贓罰

凡各處官民犯法律合籍沒家財及有不才官吏接受贓私追沒到金銀錢鈔衣服等項俱各劄付贓罰庫交收其行移次等照依課程事例施行

    鈔法

凡印造大明寶鈔與歷代銅錢相兼行使每鈔壹貫准銅錢一千文其寶鈔提舉司每歲於三月內興工印造十月內住工其所造鈔錠本司具印信長單及關領勘合將實進鈔錠照數填寫送赴內府庫收貯以備賞賜支用其民間行使及稅課司局河泊所收受課鈔除挑描偽鈔外其餘不分油污水跡破爛務要收受如有沮壞照依本部原給鈔法榜文內事例治罪其合用桑穰數目本部每歲預為會計行移浙江山東河南北平及直隸淮安等府出差去處依例官給價鈔收買所在官司應付腳力差人起解赴京仍申達本部本部將來文立案劄付寶鈔提舉司交收及出給印信長單具手本赴內府關領勘合填寫付差來人於承天門照進赴提舉司交收取獲實收回部入卷備照

    鹽法

凡天下辦鹽去處每歲鹽課各有定額年終各該運司并鹽課提舉司將周歲辦過鹽課出給印信通關具本入遞奏繳本部委官於內府戶科領出立案附卷作數及查照繳到通關內該辦鹽課比對原額有虧照數追理其客商興販鹽貨各照行鹽地方發賣不許變亂合用引目各運司申報本部委官關領本部將來文立案委官於內府印造候畢日將造完引目呈堂關領回部督匠編號用印完備明立文案給付差來官收領回還取領狀入卷備照其各處有司凡有軍民客商中賣官鹽賣畢隨即將退引赴住賣官司依例繳納有司類解各運司運司按季通類解部本部塗抹不用凡遇開中鹽糧務要量其彼處米價貴賤及道路遠近險易明白定奪則例立案具奏出榜給發各司府州并淮浙等運司張掛召商中納

兩浙鹽運司

鹽場三十五處歲辦鹽二十二萬四百五十七引二百斤零

福建鹽運司

鹽場七處歲辦鹽一十萬四千五百七十二引三百斤零

山東鹽運司

鹽場一十九處歲辦鹽一十四萬三

千三百八十七引一百五十斤零

兩淮鹽運司

鹽場二十九處歲辦鹽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引一百斤零

北平河間鹽運司

鹽場二十四處歲辦鹽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百斤零

廣東鹽課提舉司

鹽場一十四處歲辦鹽四萬六千八百五十五引一百斤零

海北鹽課提舉司

鹽場一十五處歲辦鹽二萬七千四十引二百斤零

陜西

西和縣歲辦鹽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三十斤零

漳縣歲辦鹽五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斤零

四川鹽課提舉司

上流等九井鹽課司歲辦鹽一百九十一萬九千五百七十斤零

永通等七井鹽課司歲辦鹽八十四萬四千七百七十斤

郁山井鹽課司歲辦鹽二十二萬六千八百斤

涂甘井鹽課司歲辦鹽一十六萬四千二百斤零

雲安場等二井鹽課司歲辦鹽二百一十二萬四千六百二十斤

通海等三井鹽課司歲辦鹽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三十斤零

福海等六井鹽課司歲辦鹽四十九萬七百七十斤

廣福等三井鹽課司歲辦鹽二十二萬四千四百七十七零

華池等三井鹽課司歲辦鹽二十二萬四千二百二十斤

新羅等二井鹽課司歲辦鹽七十二萬五千五百斤

富義等一十一井鹽課司歲辦鹽一百八十八萬八千斤

羅泉等二井鹽課司歲辦鹽三十二萬一千三百斤零

黃市等二井鹽課司歲辦鹽六十九萬四十斤

仙泉井鹽課司歲辦鹽三萬八千八百五十斤

雲南

五井鹽課提舉司歲辦鹽二十七萬二千一百三十七斤零又折綿布七百二十(土商) 【 布每件長壹丈壹尺闊八十】

黑鹽井鹽課提舉司歲辦鹽五十七萬二千三百四十斤零

安寧鹽井鹽課提舉司歲辦鹽七十七萬二千六百八十斤零

白鹽井鹽課提舉司歲辦鹽二十一萬七百二十斤零

河東鹽運司

歲辦鹽六千八十萬斤

行鹽地方

山東鹽運司

濟南府 青州府 兗州府

東昌府 萊州府 東平州

開封府 登州府 徐州

邳州 宿州

兩浙鹽運司

杭州府 紹興府 寧波府

台州府 溫州府 蘇州府

衢州府 處州府 徽州府

嘉興府 湖州府 松江府

嚴州府 常州府 鎮江府

廣信府 金華府 廣德州

兩淮鹽運司

應天府 寧國府 太平府

揚州府 鳳陽府 廬州府

安慶府 池州府 淮安府

和州 南昌府 九江府

南康府 建昌府 贛州府

南安府 臨江府 撫州府

吉安府 袁州府 瑞州府

饒州府 武昌府 黃州府

沔陽州 岳州府 夷陵州

荊州府 常德府 長沙府

澧州 沅州 衡州府

德安府 辰州府 安陸州

靖州 襄陽府 寶慶府

廣東鹽課提舉司

廣州府 肇慶府 惠州府

韶州府 南雄府 潮州府

德慶府

海北鹽課提舉司

雷州府 高州府 廉州府

桂林府 柳州府 梧州府

潯州府 慶遠府 南寧府

平樂府 瓊州府 永州府

郴州 太平府 田州府

思明府 鎮安府 龍州

泗城州 奉議州 利州

桂陽州

四川鹽課提舉司

成都府 嘉定府 敘州府

潼川州 保寧府 順慶府

廣元 夔州府 廣安州

雅州

福建鹽運司

福州府 興化府 泉州府

汀州府 漳州府 邵武府

建寧府 延平府

陜西漳縣西和二縣

鞏昌府 臨洮府 河州

雲南布政司

五井鹽課提舉司

黑鹽井鹽課提舉司

安寧鹽井鹽課提舉司

白鹽井鹽課提舉司

   權量

    斛斗秤尺

凡天下官民人等行使斛斗秤尺凡有一定法則頒行各司府州縣收掌務要如式成造較勘相同印烙給降民間行使其在京倉庫等處合用斛斗秤尺等項本部較勘印烙發用

    時估

凡民間市肆買賣一應貨物價直須從州縣親民衙門按月從實申報合干上司遇有買辦軍需等項以憑照價收買

  倉科

   徵收

    稅糧

凡各處秋夏稅糧巳有定額每歲徵收必先預為會計除對撥官軍俸糧并存留學糧廩給孤老口糧及常存軍糧二年糧斛以備支用外餘糧通行定奪立案具奏其奏本內該云為徵收某年秋糧事該照在京并在外衛所官軍等項合用俸糧擬合預(爾簡體無兩點)會計徵收議得各司府州今歲該徵秋糧除巳對定官軍俸糧外其供應內府光祿司等衙門合用熟粳糯米芝麻黃豆等項并五軍六部等衙門官吏俸給優給故官兒男及太倉預備海運糧儲擬於蘇州常州等府存收運納其餘秋糧存留學糧廩給孤老口糧及撥湊各處軍衛倉收貯常存二年糧儲以備支用如有糧多足用去處臨期定奪收支及該設糧長去處委官一員率領該設糧長正身務要齊足定限七月二十日以裏赴京面聽宣諭關領勘合回還辦糧

凡徵收稅糧律有定限其各司府州縣如有新增續認一體入額科徵所據該辦稅糧糧長督併里長里長督併申首甲首催督人戶裝載糧米糧長點看見數率領里長并運糧人戶起運若係對撥者運赴所指衛分照軍交收存留者運赴該倉收貯起運折收者照依定撥各該倉庫交納取獲通關奏繳本部委官於內府戶科領出立案附卷存照以憑稽考

凡糧長關領勘合回還催辦秋糧務要依期送納畢日赴各該倉庫將納過數目於勘合內填寫用印鈐蓋其糧長將填完勘合具本親齎進繳仍赴部明白銷注如是查出糧有拖欠勘合不完明白究問追理

十二布政司并直隸府州夏稅秋糧總

夏稅

米麥肆百柒拾壹萬貳千玖伯石

錢鈔三萬玖千捌百錠

絹貳拾捌萬捌千肆百捌拾柒疋

秋糧

米貳千肆百柒拾三萬肆百伍拾石

錢鈔伍千柒百三拾錠

絹伍拾玖匹

浙江布政司

夏稅

麥捌萬伍千伍百貳拾石

錢鈔貳萬陸百玖拾錠

絹壹拾三萬玖千壹百肆拾匹

秋糧

米貳百陸拾陸萬柒千貳百柒石

錢鈔捌拾陸錠

絹伍拾玖匹

北平布政司

夏稅

麥三拾伍萬三千貳百捌拾石

絹三萬貳千玖百陸拾貳匹

秋糧

米捌拾壹萬柒千貳百肆拾石

福建布政司

夏稅

麥陸百陸拾伍石

錢鈔壹萬貳千柒百伍錠

絹貳百柒拾三匹

秋糧

米玖拾柒萬柒千肆百貳拾石

江西布政司

夏稅

米柒萬玖千伍拾石

錢鈔陸千肆百伍錠

絹壹萬伍千肆百柒拾柒匹

秋糧

米貳百伍拾捌萬伍千貳百伍拾陸石

湖廣布政司

夏稅

米麥壹拾三萬捌千柒百陸拾陸石

絹貳萬陸千肆百柒拾捌匹

秋糧

米貳百三拾貳萬三千陸百柒拾石

廣東布政司

夏稅

麥伍千三百貳拾石

秋糧

米壹百肆萬肆千柒拾捌石

河南布政司

夏稅

麥伍拾伍萬陸千伍拾玖石

絹壹萬柒千貳百貳拾陸匹

秋糧

米壹百陸拾肆萬貳千捌百伍拾石

山東布政司

夏稅

麥柒拾柒萬貳千貳百玖拾柒石

絹貳萬三千玖百三拾貳匹

秋糧

米壹百捌拾萬伍千陸百貳拾石

廣西布政司

夏稅

麥壹千捌百陸拾玖石

秋糧

米肆拾玖萬貳千三百伍拾伍石

山西布政司

夏稅

麥柒拾萬柒千三百陸拾柒石

秋糧

米貳百玖萬三千伍百柒拾石

陜西布政司

夏稅

麥陸拾柒萬陸千玖百捌拾陸石

秋糧

米壹百貳拾三萬陸千壹百柒拾捌石

四川布政司

夏稅

麥三拾貳萬伍千伍百伍拾石

秋糧

米柒拾肆萬壹千貳百柒拾捌石

雲南布政司

夏稅

麥壹萬捌千柒百三拾石

秋糧

米伍萬捌千三百肆拾玖石

直隸應天府

夏稅

麥壹萬壹千貳百陸拾石

絹壹千肆百陸匹

秋糧

米三拾貳萬陸百壹拾陸石

松江府

夏稅

麥壹拾萬柒千肆百玖拾陸石

絹陸百陸拾陸匹

秋糧

米壹百壹拾壹萬貳千肆百石

錢鈔三千柒拾貳錠

蘇州府

夏稅

麥陸萬三千伍百石

絹壹萬肆千壹百伍拾柒匹

秋糧

米貳百柒拾肆萬陸千玖百玖拾石

錢鈔貳千三百貳拾壹錠

寧國府

夏稅

麥陸萬貳千陸百壹拾石

絹三百壹拾壹匹

秋糧

米壹拾捌萬貳千伍拾石

安慶府

夏稅

麥壹萬玖千肆百柒拾捌石

秋糧

米壹拾壹萬貳千壹百伍拾捌石

太平府

夏稅

麥貳萬壹千三百玖拾石

絹貳百壹拾柒匹

秋糧

米肆萬陸千貳百玖拾石

和州

夏稅

麥捌百柒拾伍石

秋糧

米三千玖百伍拾玖石

揚州府

夏稅

麥伍萬柒千柒百壹拾石

秋糧

米貳拾肆萬玖拾陸石

錢鈔貳百伍拾壹錠

鳳陽

夏稅

麥玖萬三千三百壹拾伍石

絹壹千肆百肆拾柒匹

秋糧

米壹拾三萬柒千壹百陸拾石

滁州

夏稅

麥壹千肆百伍石

秋糧

米肆千壹百陸石

徐州

夏稅

麥陸萬貳千三百石

絹三千壹百肆拾貳匹

秋糧

米柒萬玖千三百肆拾石

廣德州

夏稅

麥陸千柒拾石

絹壹百伍拾柒匹

秋糧

米貳萬肆千伍百石

鎮江府

夏稅

麥捌萬捌百玖拾陸石

絹三百伍拾柒匹

秋糧

米貳拾肆萬三千柒百伍拾石

廬州府

夏稅

麥壹萬伍千捌百三拾石

秋糧

米柒萬伍千三百陸拾石

池州府

夏稅

麥壹萬柒千壹拾陸石

絹貳拾柒匹

秋糧

米壹拾壹萬貳千玖百肆拾伍石

徽州府

夏稅

麥肆萬捌千柒百伍拾石

絹玖千柒百壹拾捌匹

秋糧

米壹拾壹萬陸千陸百伍拾肆石

常州府

夏稅

麥壹拾壹萬玖千三百貳拾石

絹壹千三百玖拾肆匹

秋糧

米伍拾三萬三千伍百壹拾伍石

淮安府

夏稅

麥貳拾萬壹千貳百貳拾石

秋糧

米壹拾伍萬三千肆百玖拾石

    芻草

凡在京徵收芻草俱於田畝內照例科徵當徵收之時本部先行定擬具奏行移該徵有司限定月日先取部運官吏姓名開報候起運至日照數填定撥各該衛所并典牧千戶所等衙門交納以備支用其在外衙門亦各照依已定則例徵收施行

   倉庾

    盤撥糧斛

凡內外衛所軍糧不敷於有糧倉分照數盤撥如是在倉糧儲正數支銷盡絕積出附餘或蓄積預備腐爛虧折必須委官盤點見數仍將盤過數目分豁某字廒若干開報合干上司以憑稽考追究

    內外倉廒

凡天下設置倉廒其在各該衛所常存二年糧斛分為二十四廒收貯以備支用其在各司府州縣各有倉廒收貯糧米以給歲用且如在京衛所倉糧必須查勘見數分豁某字廒原收某年分秋糧米若干本部攢造印信文冊一本進赴內府該科收貯凡各衛支過月糧本衛具手本奏進與同本部委官於原進冊內注銷仍呈報本部知數其在外倉廒凡有勘合下倉放支亦必稟請提調正官眼同支給比候年終將支過數目同實在糧斛通行開報以憑稽考

 禮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禮儀祭祀宴享貢舉之政今其屬有四曰儀部曰祠部曰膳部曰主客部

  儀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貳尚書侍郎舉其儀制而辨其名數

   朝賀

    正旦冬至朝賀

一凡正旦冬至前一日尚寶司陳設御座于奉天殿及寶案于御座之東設香案于丹陛之南教坊司設中和韶樂于殿內之東西北向其日清晨錦衣衛陳鹵簿儀仗於丹陛及丹墀之東西設朋扇于殿內東西列車輅步輦于丹墀東西相向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陳大樂于丹陛之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案于丹陛之東金吾衛設護衛官于殿內及丹陛之東西陳甲士于午門外奉天門外及丹墀東西錦衣衛設將軍于奉天門外丹陛丹墀及奉天門列旗幟于奉天門外東西典牧官陳仗馬犀象于文武樓南東西相向欽天監設司晨郎報時位于內道東近北立紏儀御史二人于丹墀北東西相向內贊二人于殿內外贊二人于丹墀北東西相向設傳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內東西相向鼓初嚴文武官具朝服齊班于午門外鼓次嚴引禮引百官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鼓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伺候內官跪奏皇帝具袞冕陞座鍾聲止儀禮司官跪奏各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禮畢贊供事執事官各就位儀禮司官跪奏請陞殿駕興中和韶樂奏聖安之曲尚寶官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捲尚寶官置寶于案樂止鳴鞭報時雞唱曉對贊唱排班班齊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進表大樂作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訖俯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眾官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平身序班即舉表案于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致詞官跪于丹陛中致詞云具官臣某茲遇 【 正旦則云三陽開泰萬物咸新冬至則云律應黃鍾日當長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祐奉天永昌賀訖外贊唱眾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傳制官詣

御前跪奏傳制俯伏興由東門靠東出至丹陛之東西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百官皆跪宣制 【 正旦則云履端之慶冬至則云履長之慶】 與卿等同之贊禮唱俯伏興平身樂止贊搢笏鞠躬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贊出笏俯伏興大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儀禮司官跪奏禮畢中和樂作奏定安之曲駕興尚寶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引禮引百官以次出

    中宮正旦冬至命婦朝賀儀

一凡正旦冬至前期一日女官陳設御座于宮中設香案于丹墀之南其日清晨內官陳設儀仗于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于御座之左右陳女樂于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于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于中道之東西設命婦拜位于丹墀北向設司贊位于丹墀東西設司賓位于命婦班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位于殿內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請陞座皇后具服出導從如常儀樂作陞座樂止司贊唱班齊樂作贊四拜樂止外贊唱進箋引箋案女官前導舉箋案女官二人舉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箋目宣箋目女官宣訖興唱宣箋展箋女官詣案前取箋宣箋女官宣訖興舉案者舉案于殿東贊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陞樂作自東門入至殿中樂止內贊唱跪班首跪眾命婦皆跪班首稱某夫人妾某氏茲遇 【 正旦則云履端之節冬至則云履長之節】 敬詣皇后殿下稱賀內贊司贊同唱興班首及殿外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西門出降自西階樂作至拜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樂止司言前跪將旨由東門靠東出至于丹陛東西向立稱有旨司贊唱跪眾命婦皆跪司言宣旨 【 正旦則云履端之慶冬至則云履長之慶】 與夫人等同之贊興眾命婦皆興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尚儀跪奏禮畢皇后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禮引命婦以次出

    東宮正旦冬至朝賀

一凡正旦冬至日典璽官設東宮座于文華殿中錦衣衛設儀仗於殿外東西教坊司陳大樂于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于門外錦衣衛設將軍十二人于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相向立儀禮司官設箋案于殿東門外設文武官拜位于文華門外設傳令宣箋等官位于殿內東西執事官先行四拜禮訖各就位引禮引各官詣文華門外北向立儀禮司官啟請陞座導引官奉迎東宮具冕服出樂作陞座樂止贊禮唱班齊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唱進箋給事中前導箋案由殿東門入置殿中內贊唱宣箋目宣訖俯伏興平身唱宣箋外贊唱跪展箋官詣案前取箋宣箋官宣訖內外皆贊俯伏興平身即舉案于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致詞官中道跪致詞云具官臣某等茲遇 【 正旦則云三陽開泰萬物咸新冬至則云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賀畢唱眾官皆俯伏興平身傳令官跪啟傳令由東門左出至丹陛東西向立稱有令贊眾官皆跪宣令 【 正旦云履端之節冬至云履長之節】 同臻嘉慶贊俯伏興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儀禮司官跪啟禮畢

    萬壽聖節百官朝賀禮儀

一凡萬壽聖節百官朝賀禮儀與正旦冬至同但致詞云恭惟皇帝陛下萬壽令節臣某等誠懽誠忭敬祝萬萬歲壽不傳制

    中宮千秋節命婦朝賀禮儀

一凡中宮千秋節命婦朝賀禮儀與正旦冬至同但致詞云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

    東宮千秋節百官朝賀禮儀

一凡東宮千秋節百官朝賀禮儀與正旦冬至同但致詞云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晨臣某等敬祝千歲壽不傳令

   朝儀

    京官常朝儀

一凡朝班序立公侯序于文武班首次駙馬次伯自一品以下各照品級文東武西依次序立風憲紏儀官居下朝北紀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便於觀聽不許攙越如有事奏須要從班末行至御前跪奏不許於班內橫過奏畢即便入班序立

一凡文武百官于御前侍坐遇有大小官員奏事必須起立候奏事畢復坐不許倨坐失儀如有特旨賜坐則復坐

一凡文武百官出入朝門各照品級第加遜敬如一品以下官遇公侯駙馬加敬禮立則旁立行則後從三品四品官遇一品官加遜禮行立俱後從五品以下官倣此俱不許攙越失儀如有宣召不在此限

一凡百官朝參遇有聖諭教戒須要專心致意拱聽分明即便省身克巳不許放肆

    百官朝見禮儀

一凡朝見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成禮稽首四拜者百官見東官親王之禮其見父母亦行四拜禮其餘官長及親戚朋友相見止行兩拜禮

    常朝君父之禮

一凡各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扣頭禮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於便殿內行家人禮伯叔兄坐東面西坐受天子四拜伯叔兄就於受禮位坐天子居正中南面坐所以尚親親之義以存君臣之禮

一皇后父見上行君臣禮后見父母行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立於東西向皇太子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兩拜荅兩拜

一凡百官御前奏對務必從實知則為知不許妄對

一凡大小官員隨從上位行丹墀身常朝北不許南向或左或右環轉隨侍如上位陞奉天門及丹陛其隨從官員不得徑行中道并王道如有旨令行方許于側邊隨行

一凡官員入朝門須要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許私揖及吐唾不敬

一凡文武百官於奉天華蓋武英等殿奏事必須穿著履鞋方許入殿違者從紏儀御史禮部儀禮司官紏劾送法司如律

    諸蕃朝貢

一凡蕃王來朝先遣禮部官勞於會同館次日於奉天殿朝見上位蕃王服其國服若嘗賜朝服者則服朝服行八拜禮禮畢即詣文華殿朝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行四拜禮親王立受兩拜荅兩拜其從官隨蕃王班後行禮凡遇宴會蕃班次各居公侯伯之下如蕃王朝見之後遇有恩賜反蕃國遣使朝貢皆如常朝儀

   庶人常見禮儀

一凡民間子孫弟姪甥婿見尊長生徒見師範奴婢見家長久別行四拜禮尋常近別行揖禮其餘親戚長幼照依等第久別行兩拜禮尋常近別行揖禮平交同

   冠服

    皇帝冕服

     袞冕十二章

冕版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裏前後各有十二旒旒五采玉珠十二玉簪導朱纓圭長一尺二寸玄衣纁裳衣六章織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六章織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中單以素紗為之紅羅蔽膝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織火龍山三章革帶佩玉長三尺三寸大帶素表朱裏兩邊用緣上以朱錦下以綠錦大綬六采用黃白赤玄縹綠織成純玄質五百首小綬三色同大綬間織三玉環朱襪赤舄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則服之皮弁服其皮弁用烏紗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中綴五采玉十二以為飾玉簪導紅組纓其服絳紗衣蔽膝隨衣色白玉佩革帶玉鉤角(上夭下山)緋白大帶白襪黑舄

    東宮冠服

     袞冕九章

冕九旒旒九至金簪導紅組纓兩玉填圭長九寸五分玄衣纁裳衣五章織山龍華蟲宗彝火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白紗中單黼領蔽膝隨裳色織火山二章革帶鉤角(上夭下山)(王壽)玉佩綬五采用赤白玄縹綠織成純赤質三百三十首小綬三色同大綬間織三王環大帶白白表朱裏上緣以紅下緣以綠白襪赤舄陪祀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朝賀則服之

    親王冠服

     袞冕九章

冕五采玉珠九旒紅組纓青纊充耳金簪導圭長九寸二分五釐青衣纁裳衣五章織山龍華蟲火宗彝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白紗中單黼領青緣蔽膝隨裳色織火山二章革帶金鉤角(上夭下山)(王壽)佩玉綬五采赤白玄縹綠織成純赤質三百二十首小綬三色同大綬間織三玉環大帶表裏白羅朱綠緣白襪朱履助祭謁廟正旦冬至等朝賀則服之

    世子冠服

     袞冕七章

冕三采玉珠七旒紅組纓青纊充耳金簪導圭長九寸青衣纁裳衣三章織華蟲火宗彝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素紗中單青領(口衾)(上夭下山)巽赤韍革帶佩白玉玄組綬綬紫質用紫黃赤三采織成間織三白玉環白襪赤舄

    文武官冠服

一文武官朝服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俱用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用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分等第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前後用玉為蟬

侯冠七梁加籠市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前後用金為蟬

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前後玳瑁為蟬俱左插雉尾

駙馬冠與侯同不用雉尾

一品冠七梁不用籠巾貂蟬革帶與佩俱用玉綬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玉笏用象牙

二品冠六梁革帶綬環用犀余同一品

三品冠五梁革帶用金佩用玉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織成雲鶴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金笏用象牙

四品冠四梁革帶用金佩用藥玉餘同

五品冠三梁革帶用銀鈒花綬用黃綠赤紫四色織成盤鵰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鍍金笏用象牙

六品七品冠二梁御史加獬豸革帶用銀佩用藥玉綬用黃綠赤三色絲織成練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銀笏用槐木

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帶用烏角佩用藥玉綬用黃綠二色絲織成雞涑(上夭下山)鳥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銅笏用槐木

一文武官朝服於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則服之

一文武官公服用盤領右衽袍或紵絲紗羅絹從宜製造袖寬三尺

一品至四品緋袍 五品至七品青袍

八品九品綠袍 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樣

一品用大獨科花徑五寸

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

三品散荅花無枝葉徑二寸

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

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

(樸去木改巾)頭用漆紗二等展角各長一尺二寸其雜職官員(樸去木改巾)頭用垂帶笏依朝服為之

腰帶

一品用玉或花或素 二品用犀

三品四品用金荔枝 五品以下用烏角(革呈)用青革仍垂撻尾於下(革華)用皂

其在京文武官於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則服之在外文武官員於每日清早公座服之

一凡各處雜職未入流品人員若遇大朝賀進表等陪班行禮止用公服

一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用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第並同朝服

一品官常服用雜色紵絲綾羅綵繡庶民止用紬絹紗布不許別用

一花樣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

文官一品二品仙鶴錦雞

三品四品孔雀雲鴈 五品白鷴

六品七品鷺鷥雞涑(上夭下山)鳥

八品九品黃鸝鵪鶉練鵲

風憲官用獬豸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 三品四品虎豹

五品熊羆 六品七品彪

八品九品犀牛海馬

一官員及軍民僧道人等衣服帳幔並不許玄黃紫三色并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其朝見人員四時并用顏色衣服不許純素

    命婦冠服

一品冠用金事件 珠翟五箇

珠牡丹開頭二箇 珠半開三箇

翠雲二十四片 翠牡丹葉一十八片

翠口圈一付上帶金寶鈿花八箇

金翟二箇口(耳宰)口行缶(口集)珠結二箇

二品至四品冠用金事件 珠翟四箇

珠牡丹開頭二箇 珠半開四箇

翠雲二十四片 翠牡丹葉一十八片

翠口圈一付上帶金寶鈿花八箇

金翟二箇口(耳宰)口行缶(口集)珠結二箇

一品至四品霞帔用雲霞紋鈒花金墜子背子用雲霞文

五品至六品冠用抹金銀事件 珠翟三箇

珠牡丹開頭二箇 珠半開五箇

翠雲二十四片 翠牡丹葉一十八片

翠口圈一付上帶抹金銀寶鈿花八箇

抹金銀翟二箇口(耳宰)口行缶(口集)珠結子二箇

霞帔用雲霞文

五品鍍金鈒花銀墜子 六品鈒花銀墜子

七品至九品冠抹金銀事件 珠翟二箇

珠月桂開頭二箇 珠半開六箇

翠雲二十四片 翠月桂葉一十八片

翠口圈一付上帶金銀寶鈿花八箇

抹金銀翟二箇口(耳宰)口行缶(口集)珠結子二箇

七品霞帔褙子與八品同

八品九品霞帔用繡纏枝花墜子與七品同褙子繡枝團花

   房屋器用等第

一凡官員蓋造房屋並不許歇山轉角重簷重栱繪畫藻井其樓房不係重簷之例聽從自便

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兩廈九架造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家廟三間五架俱用黑板瓦蓋屋脊用花樣□獸梁棟斗栱簷角綵色繪飾窗枋桂用金漆或黑油飾其餘廊廡庫廚從屋等房從宜蓋造俱不得過五間七架

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屋脊許用瓦獸梁棟斗栱簷角青碧繪飾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

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簷角青碧繪飾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

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梁棟止用土黃刷飾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

一品官房舍除正廳外其餘房舍許從宜蓋造比正屋制度務要減小不許太過其門窗戶牖並不許用朱紅油漆

一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及彩色裝飾

一器皿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盞用金餘用銀

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銀酒盞用金

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盞用銀餘皆用磁

漆木器並不許用硃紅及稜金描金雕琢龍鳳文

庶民酒注用錫酒盞用銀餘磁漆

一傘蓋一品二品銀浮屠頂茶褐羅表紅絹裏三簷

三品四品用紅浮屠頂茶褐羅表紅絹裏三簷以上傘蓋俱用黑色茶褐雨傘俱用紅油絹

五品用紅浮屠頂青羅表紅絹裏兩簷雨傘同四品

六品至九品用紅浮屋頂青絹表紅絹裏兩簷雨傘俱用油紙

一官員床面屏風(木鬲)子並用雜色漆飾不許雕刻龍鳳文并金飾硃漆

一官員鞍轡公侯一品二品用銀減鐵事件革(上夭下山)占用描銀

三品至五品用銀減鐵事件革(上夭下山)占用油畫

六品至九品用擺錫鐵事件革(上夭下山)占用油畫

一凡軍官軍士應用弓矢止是黑漆弓袋箭囊並不許用硃漆描金粧飾

一巳上服色器皿房屋等項並不許雕刻剌繡古帝王后妃聖賢人物故事及日月龍鳳獅子麒麟犀象等形

   龍王冠禮

一前期三日各執事官于本部習儀至日傳制遣官持節行禮一前期儀衛司先設王邸在東序張帷幄設裀褥于序中又張惟于序儀禮司設掌贊宣(來力)戒等官序立位于王邸東稍西向具九旒冕翼善冠絳紗袍等服并網巾金簪二物各以箱盛候持節者至禮部儀禮司等官啟上出迎門外贊禮導王行節入王邸置中庭 【 樂作】 贊王詣香案前四拜畢禮部等官啟就冠席西南向內侍二人夾侍 【 樂止】 引禮引賓贊以次詣罍洸 【 樂作】 搢笏盥手 【 樂止】 通贊典儀二人露臺東西向冠席在東序南西向醴席在西南向行禮之時諸執事官陞自東階稍西向掌冠者執網巾陞賓降一等受之進王席前稍北面立祝曰惟茲吉日冠以成人克敦孝友福祿來臻 【 畢】 供奉官束髮掌冠跪進網巾 【 樂作】 贊冠者跪正之興立掌冠後內侍跪進服訖 【 樂止】 掌冠啟王復坐執翼善冠陞賓降二等受之右手執冠後左手執冠前進如前儀祝曰冠禮斯舉寔由成德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 畢】 跪進冠興 【 樂作】 掌冠啟復坐贊冠進跪脫翼善冠興內侍跪脫袍服執袞冕者陞賓降三等受之進如前儀祝曰冠至三加命服用章敬神事上永固藩邦跪進服興 【 樂作】 贊冠跪簪結紘興立掌冠後王興內侍跪進袞服訖 【 樂止】 禮部官引王降自東階 【 樂作】 由西階陞醴席南向坐 【 樂止】 引禮引掌冠詣罍洗 【 樂作】 搢笏盥手訖陞西階 【 樂止】 贊冠者取爵詣司尊所酌醴授賓賓跪進席前北面祝曰旨酒嘉薦載芬載芳受茲景福百世其昌 【 畢】 王搢圭受爵樂奏喜千春之曲飲訖奠爵出圭進饌饌訖引王降自西階詣東序易服訖 【 樂止】 請王詣拜位 【 樂作】 引禮引宣(來力)戒官至中庭西向立稱有制王跪 【 樂止】 宣(來力)戒曰孝于君親友于兄弟親賢愛民率由禮義毋溢毋驕永保富貴 【 樂作】 俯伏興四拜興 【 樂止】 禮部官啟禮畢引王還 【 樂止】 掌冠等官復命王是日謁廟畢就詣父皇及東宮前謝次日百官稱賀畢詣王府行叩頭禮

   婚禮

    親王婚禮儀式

     定親禮物

金五十兩

珍珠一十兩重 【 用紅綠紗銷金袋二箇】

花銀四百兩重

各色紵絲四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二十箇】

大紅羅二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六箇】

生紗二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六箇】

裏絹四十疋

綿臙脂一百箇金花臙脂二兩重 【 用抹金花銀合一對計六兩重】

鉛粉二十袋計一十兩重 【 用紅綠羅銷金袋二箇】

北羊四牽 【 用紅綠絹銷金蓋(口衾)(上夭下山)代四條并牽羊紅麻索四條】

豬二口

鵝二十隻

酒八十瓶 【 用紅綠羅銷金小蓋袱八十條】

 【 每條墜角折二銅錢四箇】

圓餅八十箇 【 用紅紙花貼面】

末茶一十袋 【 用紅綠羅銷金袋一十箇】

果六合

白熟米二石 【 作四合每合上用染紅米二升】

(麥丐)四十袋 【 用紅紙花貼面】

媒人

紵絲二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六箇】

裏絹二疋

開合

紵絲一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三箇】

裏絹一疋

巳上禮物媒人并內官一員送至妃家媒人就引妃家回奉禮物從西華門入如命官則皇帝前復命外命婦則皇后前復命

納徵

禮物

玉穀圭一 【 褁王圭錦袋二件盛玉圭創金雲鳳硃紅木匣一箇內錦褥一片】

玄纁紵絲五疋 【 玄三疋纁二疋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十五箇】

珠翠燕居冠一頂 【 冠盝全】

冠上火珠博鬢結子等項全

金鳳二箇金寶鈿花二十七箇

金簪一對冠上珊瑚鳳冠觜一副

燕居服四套

大紅紵絲一件 大紅線羅一件

大紅素紗一件 青線羅一件

大帶四條 【 內大紅線羅三條青線羅一條】

玉革帶一副

玉事件九件 金事件二件

玉花綵結綬一副 【 紅綠線羅綵結大紅線羅繫帶】

綵結上玉綬花一箇

綬帶上玉墜珠六顆

綬帶上金垂頭花板四片金菜兒六箇

白玉鉤碾鳳文珮一副

玉事件二十件串珠全

金鉤二箇

紅羅銷金夾袱大小五條 【 包燕居服及玉革帶等用】

珠面花四副

珠花四枝金腳 【 八錢重】

金腳四珠環一雙 【 金腳五錢重】

梅花環一雙 【 金腳五錢重】

金鈒花釧一雙 【 二十兩重】

金光素釧一雙 【 二十兩重】

金龍頭連珠鐲一雙 【 一十四兩重】

金八寶鐲一雙 【 八兩重外寶石一十四塊】

金四百兩 【 九成色二百兩 八成色二百兩】

花銀一千六百兩

珍珠二十四兩重 【 用紅綠紗銷金袋二箇】

寶鈔五十貫

馬四疋 【 紅籠頭錦韉四副】

各色紵絲六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八十箇】

各色綾六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八十箇】

各色紗六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八十箇】

各色羅六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八十箇】

各色錦六十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百八十箇】

大紅羅四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十二箇】

生紗四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一十二箇】

各色絹三百疋

白綿二十觔

臙脂二合重二兩 【 金臙脂合一對重一十兩】

鉛粉二十袋重一十兩 【 用紅綠羅銷金袋二箇】

北羊三十二牽 【 用紅綠銷金蓋袱三十二條牽羊紅麻索三十二條】

豬一十六口

鵝三十二隻

酒二百瓶 【 用紅綠羅銷金蓋袱二百條每條墜角折二銅錢四箇】

末茶三十二袋 【 用紅綠羅銷金袋三十二箇】

果二十合

響糖二合 芝麻纏糖二合

茶纏糖二合 砂仁糖二合

胡桃纏糖二合 木彈二合

蜜煎二合 棗子二合

乾蒲萄二合 胡桃二合

圓餅六百箇 【 用紅紙花貼面】

白(麥丐)一百二十袋 【 用紅紙花貼面】

紅紗罩盝 【 大小一十二箇】

開合

紵絲八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二十四箇】

媒人

紵絲一十二疋 【 用紅綠羅銷金束子三十六箇】

徵納禮儀

前一日尚寶司陳設御座于奉天殿 【 內官監禮部】 設冠服首飾金銀疋等儀物于文樓下教坊司設中和樂于殿內其日清晨錦衣衛設儀仗于丹陛丹墀之東西教坊司設大樂于丹陛之東西北向及設樂于午門外設護衛將軍文武官執事官如常儀儀禮司設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樓南設玉帛案于殿內之東鼓三嚴文武官具朝服至侍立位東西相向鍾聲止儀禮司跪奏請陞殿皇帝具皮弁服導駕奉引如常儀 【 樂作】 陞座 【 樂止】 鳴鞭訖序班舉玉帛案置殿中引正使副使入就拜位贊鞠躬 【 樂作】 贊四拜興平身 【 樂止】 承制官詣御前跪承制俯伏興由東門稍東出序班舉玉帛案隨之置丹墀中道承制官稱有制贊禮贊跪宣制曰今聘某官某女為某王妃命卿等行納徵禮贊禮贊俯伏興 【 樂作】 四拜平身 【 樂止】 儀禮司奏禮畢【 樂作】 鳴鞭 【 樂止】 引禮引玉帛案由奉天門東門及午門東門出置玉圭玄纁于綵輿執事官引文樓下儀物由午門東門出以次陳列正副使行至御橋外收服馬至妃家

妃家行納徵禮

前一日妃家設正副使幕次于大門外道左南向設香案于正堂中設受玉帛案于香案之南其日禮物至妃家引禮捧玉圭玄纁先行正副使隨之至幕次執事者陳禮物及冠服等物于正堂捧玉帛者俟于幕次東西向禮官一員先入至正堂 【 立于東西向】 主婚者出見 【 立于東西向】 禮官曰奉制命正某官某副使某官某為某王行納徵禮引禮引主婚者出迎引禮引正使捧玉圭副使捧玄纁先行主婚者隨行引禮引至正堂置玉圭玄纁于案正使立于案之左 【 西南向】 副使立于案之右 【 東南向】 贊禮引主婚者就拜位贊鞠躬四拜興平身贊詣前跪贊捧圭 【 正使捧玉圭授主婚者】 主婚者受玉圭以授執事者 【 執事者跪受興置于案】 贊捧帛 【 副使捧玄纁授主婚者】 主婚者受玄纁以授執事者 【 執事者跪受興置于案】 贊主婚者俯伏興平身贊復位贊四拜興平身禮畢正副使出主婚者至正副使前致詞云請禮從者 【 酒饌畢】 主婚者捧帛以勞正副使正副使出主婚者送至門外正副使詣皇帝前復命妃家回儀從西華門入內官監監官奏

發冊儀物

金冊一副 【 兩葉計足色金一百兩重造每葉高一尺二寸闊五寸周尺】

籍冊錦一片 【 紅絹裏】

聯貫冊葉 【 用紅絲絛】

墊冊錦褥一箇 【 紅絹裏】

褁冊紅羅銷金小夾袱一條

渾金瀝粉雲風冊盝一箇 【 內用紅紵絲發襯花銀釘鉸一付重一兩二錢□金絲鐵鎖鑰一副】

覆盝紅羅銷金大夾袱一條

九翬四鳳冠一頂

冠上大花九樹小花九樹寶鈿九箇翠

雲博鬢描金珠皂羅額珠眉心珠牌環

金冠上金鳳四箇

牌環腳一雙

翟衣三套描金雲鳳沉香色木匣一箇 【 銅鎖鑰索扛全】

青紵絲繡翟衣一件青紵絲繡蔽膝一件

玉色線羅中單一件紅緣(口衾)(上夭下山)巽

青線羅繡翟衣一件青線羅繡蔽膝一件

玉色線羅中單一件紅緣(口衾)(上夭下山)巽

青紗繡翟衣一件青紗繡蔽膝一件玉色紗中單一件

青紅線羅銷大帶一條上有青紵絲副帶一條

五色線錦綬一副上有玉環二箇青紅羅綵結全

白玉鉤碾鳳文珮一副

玉事件二十件串珠全

金鉤子并圈二箇

五色線錦襯一副

白玉革帶一副 【 青紵絲褁(革呈)描金文翟衣】

玉事件一十件 金事件五件

青紵絲舄一雙 【 上有珠六顆】

青羅襪一雙

紅羅銷金夾袱大小五條 【 包褁翟衣玉佩玉帶等用】

鳳轎一

錦坐褥一箇 錦踏褥一箇

紅交床一把 【 紅穿條全】 紅簾一扇 【 青羅銷金沿邊?帶全】

紅羅銷金轎衣一件 【 瀝水頂罩全】

紅油絹銷金兩轎衣一件 【 瀝水頂罩全】

綵結四串抹金銀香圓寶蓋四副

 【 計八件共花銀一十六兩】

儀仗

紅杖二 清道旗二

絳引旛二 戟氅二

班劍二 【 結子絹袋全】 儀刀二 【 結子紅絹袋全】

梧杖二 【 絹袋全】 鐙杖二 【 絹袋全】

立□二 【 絹袋全】 臥□二 【 絹袋全】

骨朵二 【 絹袋全】 響節四 【 絹袋全】

紅繡傘一把 【 絹袋全】 青方傘二把 【 絹袋攀全】

紅繡團扇四把 【 絹袋全】

青繡團扇四把 【 絹袋全】

紅紗燈籠四箇 【 竿全】

拂子二箇 【 結子全】

坐障一 【 竿全】 行障二 【 竿全】

抹金交椅腳踏一副除木外計花銀一百兩重搭座踏褥結子全

抹金銀水罐一箇重六十兩

抹金銀水盆一箇重六十兩

抹金銀唾壺一箇重一十六兩

抹金銀唾盂一箇重一十六兩

抹金銀香爐一箇重一十六兩

抹金銀香合一箇重一十六兩

擎執宮人銷金羅袍一十四領抹金鈒花銀帶一十四條翠花紗帽一十四頂皂麂皮靴一十四雙

女轎夫衣袍一十六領汗跨一十六副銅束帶一十六條花紗帽一十六頂紅綿布革(上夭下山)翁鞋一十六雙

發冊命使儀注

其日清晨內官監錦衣衛尚寶司教坊司文武執事等官于奉天殿陳設如納徵儀儀禮司設冊案于殿內之東承制官持節官位于殿內之東西向設正使副使拜位于丹墀正使之東副使在西錦衣衛設蓋冊黃傘一于殿門外禮部陳設綵輿于午門外內官陳王妃鳳轎儀仗于綵輿之南鼓三嚴引禮引文武官入就侍立位鍾聲止儀禮司跪奏請陞殿皇帝服皮弁服導駕官奉引如常儀 【 樂作】 陞座 【 樂止】 捲簾鳴鞭訖引禮引正副使各就拜位贊禮贊鞠躬 【 樂作】 贊四拜平身 【 樂止】 承制官詣御前跪承制俯伏興由東門稍東出持節官舉節舉冊官舉案隨行亦由東門稍東出校尉擎傘遮護冊行至丹墀御道中持節官立于案東西向傳制官稱有制贊禮唱跪宣制曰今冊某官某安為某王妃命卿等持節行禮贊禮贊俯伏興鞠躬四拜興平身 【 樂止】 持節官以節授正使引禮引節冊及正副使由東道至奉天門由東門出至午門外置冊于綵輿儀禮司官奏禮畢駕興 【 樂作】 百官捲班以次出儀仗鳳轎前行引禮引節及綵輿正副使隨行過御橋收服持節正副使俱上馬至妃府行冊禮

冊至妃家行禮儀注

是日妃府先設幕次于大門之外南向設香案于正廳冊使至引禮引正副使至幕次禮官先入見主婚者禮官曰奉制命正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節行冊禮主婚者出迎引禮引正使持節副使捧冊入主婚者隨行至正廳正副使立于香案東南向引禮引主婚者至拜位贊禮贊鞠躬四拜興平身 【 退立于西南】 引禮引接冊內官詣前贊禮贊舉冊 【 副使以冊授內官內官跪受訖】 贊禮贊請詣中堂行禮內使二人引捧冊內官入中堂正副使仍前立候內官出告行禮畢正使副使以節出主婚者請禮正副使如納徵儀

受冊儀注

其曰妃府陳設香案于中堂設冊案于香案之南設妃拜位于冊案之南妃服翟衣訖俟內官捧冊入置于案贊禮女官一員居東一員居西在妃拜位前 【 相向立】 宣冊女官展冊女官立于東引禮女官二員分左右引妃出房至冊案前拜位女使執事者立于西贊禮女官贊四拜興宣冊女官稱有制女官贊跪 【 妃跪】 贊宣冊 【 宣冊女官詣冊案前取冊立宣于香案東】 女官宣冊訖以冊入于盝贊受冊 【 宣冊官捧冊立授妃妃受冊】女官贊以冊授執事者 【 妃以冊授女使女使跪受興置于案】 女官贊妃興又贊四拜禮畢 【 內官出告正副使行禮畢】 執事者徹香案冊案設妃座引禮請妃陞座眾命婦及應賀者序立于庭北向贊四拜禮畢妃降座

催粧禮物

北羊二牽 【 紅綠絹銷金蓋袱二條】

酒二十瓶 【 紅綠羅銷金蓋瓶袱二十條每條墜角折二銅錢四箇】

果二合 【 用花四枝】

巳上禮物內官一員送至妃家鋪房一妃家於親迎前擇日將房奩床帳等物至王府鋪房禮部預先奏知至日妃家備鼓樂迎引從午門東角門入 【 鼓樂止于闕西】 妃母或親戚入內陳設

醮戒儀注

其日內官監設上位中官御座于宮中設大樂儀仗于丹陛之東西執膳內官先備酒金爵果合以俟上位服皮弁服中宮燕居服出 【 樂作】 陞座 【 樂止】 王服袞冕贊引引王由殿東門入詣上位前贊禮贊鞠躬 【 樂作】 贊四拜興平身 【 樂止】 執事者以爵斟酒立于御前之東贊禮贊王詣前跪贊搢圭贊受爵 【 執事者以爵王授王王受爵飲訖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者跪受以退】 贊禮贊出圭恭聽戒命 【 隨旨意致戒詞】 王聽戒辭訖贊俯伏興平身贊復位贊鞠躬 【 樂作】 贊四拜興平身 【 樂止】 贊禮引王詣中宮前 【 禮同】 贊禮畢引禮引王出收袞冕具皮弁服行親迎禮

妃受醮戒儀

親迎日妃家先於祠堂陳設祭物妃服燕居冠服妃父母同妃詣祖宗前奠酒讀祝禮畢執事者具酒饌命妃飲食訖父母坐於正堂女執事引妃詣父母前各四拜父母隨意致戒辭妃聽受訖次辭諸尊長禮畢改服翟衣以俟

親迎儀注

其日儀衛司先設王儀仗象輅于承天門外妃家先設王幕次于中門之外設香案帛案于正堂之中是日王受命訖引禮引王由午門東門出典儀具服跪請陞輅 【 王陞輅】 儀從前導過御橋 【 樂作】 至妃家門外引禮跪請王降輅導引至幕次禮官一員先入至正廳立于東 【 西向】 主婚者出見立于西 【 東向】 禮官曰某王奉制行親迎禮引禮二人具服引主婚者迎王于幕次之外內官二員具服引王出幕次主婚者請王入中堂 【 王先行主婚者後隨】 內官具服捧禮物入至于中堂主婚者進立于堂中之左妃母立于堂中之右 【 東西相向】 王至中堂女執事二人引妃出房立于妃母之下內官引王至案前內官奉帛進王王以帛置于案內官引王稍退近東西向立贊禮引主婚詣帛案前行八拜禮 【 退復位】 執事者徹案引禮內官導王先出女轎夫舉鳳轎至于中門之內內官具妃儀仗于中門之外女執事引妃出內官跪啟請王詣轎所啟請揭簾妃陞轎內官啟請王陞輅前行妃具儀從後行至承天門外降輅候妃至內官跪啟請王揭簾妃降轎王先行至內釋皮弁服具袞冕至奉先殿前俟妃入午門陞轎將至奉先殿降轎行廟見禮

廟見儀注

是日內官于奉先殿陳設牲醴祝帛訖 【 每廟豬一羊一帛二共一篚祝共一】 贊引二人引王二人引妃至奉先殿詣德祖玄皇帝皇后神御前 【 王在東妃在西】 贊王與妃皆兩拜贊跪 【 王跪妃亦跪】 贊搢圭 【 王搢圭】 贊進帛 【 執事者以帛跪進于王右】 贊受帛 【 王受帛以授執事者】 贊奠帛 【 執事者以帛奠神御前】 贊進爵 【 執事者以爵跪進于王右】 贊受爵 【 王受爵以授執事者】 贊獻爵 【 執事者以爵奠于】 玄皇帝皇后前贊再進爵 【 執事者以爵進】 贊受爵 【 王受爵以授執事者】 贊獻爵 【 執事者以爵奠于】 玄皇帝皇后前贊俯伏興 【 王俯伏與妃亦興】 贊王復位贊王與妃皆兩拜平身次詣懿祖皇帝皇后熙祖皇帝皇后仁祖皇帝皇后 【 相同上】 贊詣讀祝位 【 王詣讀祝位】 贊跪 【 王跪妃亦跪】 讀祝訖贊俯伏興平身 【 王俯伏興平身妃亦興】 贊王復位贊王與妃皆兩拜平身贊執事者捧祝帛各詣燎所贊詣燎位 【 王與妃詣燎位】 贊禮畢引禮引王及妃還宮行合巹禮

合巹儀注

其日內官先于王宮設王座于東 【 西向】 設妃座于西 【 東向】 各設拜位于座之南設酒案于正中稍南置兩爵兩巹于案上執事者啟請王具皮弁服訖贊引導王與妃至宮門贊引一人導王前陞二人導妃後陞贊請就拜位 【 王與妃各就拜位】 贊兩拜 【 王與妃皆兩拜訖】 贊請陞座 【 王與妃皆陞座】 執事者二人舉饌案進于王及妃之前女官司尊者取金爵盞酌酒以進 【 王與妃各受爵飲訖】 女官進饌 【 王與妃皆舉饌訖】 女官再以金爵進酒 【 王與妃皆飲訖】 女官進饌 【 土與妃皆舉饌訖】 女官再以巹盞酌酒合和以進 【 王與妃皆飲訖】 又進饌 【 王與妃皆舉饌】 凡三舉酒饌畢執事者徹饌案贊王與妃興就拜位相向贊兩拜禮畢王從者餕妃之饌妃從者餕王之饌

朝見儀注

第二日清晨王冕服妃翟衣贊引各啟請出宮至宮門外以俟皇帝服皮弁服中宮服燕居服陞座贊引引王及妃自東門入王先入妃從之贊禮贊詣皇帝前 【 王立于東妃立于西】 宮人以棗栗盤立于妃之右贊王與妃皆四拜執事者二人舉案至皇帝前宮人以棗栗盤授妃妃捧棗栗盤置于案上執事者舉案妃隨捧進至皇帝前 【 妃復位】 贊禮贊王與妃皆四拜興贊引引王及妃詣與饋

第三日清晨妃服翟衣贊引引妃出陞輿將至宮內門降輿由東門入俟膳至贊引引妃詣皇帝前贊四拜尚食以膳授妃妃捧膳置于案 【 復位】 又贊四拜贊引引妃詣皇后前 【 禮同】 贊引引妃退立於西南俟膳畢贊引引妃出王與妃見

東官儀注

是日王與妃朝見訖王具皮弁服妃服翟衣詣東宮前行四拜禮東宮皮弁服坐受東宮妃翟衣立受兩拜荅兩拜

回門禮物

花銀三百兩重

雜色紵絲三十二疋 【 紅綠羅銷金束子九十六箇】

北羊四牽 【 紅綠絹銷金□袱四條 紅麻索四條】

酒四十瓶 【 紅綠銷金□袱四十箇】

果四合

皇后前宮人以(暇去日改月)脩盤立于妃左贊王與妃皆四拜興執事者二人舉案至皇后前正中宮人以(暇去日改月)脩盤授妃妃捧(暇去日改月)脩盤置于案上執事者舉案妃隨舉進至皇后前 【 妃復位】 贊四拜 【 王與妃皆四拜】 興執事者以皇帝前棗栗案徹于東皇后前(暇去日改月)脩案徹于西贊禮畢贊引引王及妃出是日賜王與妃宴

回門儀注

其日內官先將禮物至妃家王與妃儀仗導從如常儀王先行至妃府妃父出迎王先入妃父從之至正廳 【 王立東西向妃父立于西東向】 王於妃父母前行四拜禮 【 妃父母立受兩拜荅兩拜】 禮畢王中坐其餘親屬見王行四拜禮 【 王皆坐受】 妃至入中堂於父母前行四拜禮 【 父母正面坐受】 其餘親屬見妃各序家人禮

王府供用器皿

金器

壺瓶一對六十兩重

酒注一對六十兩重

盂子一對二十兩重

贄禮盤二面六十兩重

盤盞二副二十兩重

托裏胡桃木碗四箇六十四兩重

楞邊胡桃木托子四箇五兩重

托裏胡桃木鍾子一對一十一兩重

撒盞一對八兩重

葫蘆盤盞一副一十兩重

茶匙一雙一兩重

匙一雙五兩重

箸一雙五兩重

銀器

果盒一對一百六十兩重

汁瓶二對一百兩重

茶瓶一對五十兩重

湯鼓四箇八十兩重

按酒楪一十二箇四十二兩重

果楪一十二箇三十兩重

菜楪一十二箇二十四兩重

漆器

硃紅戧金大托盤二面 【 紅紗罩二】

硃紅戧金饅頭肉盤四箇 【 紅紗罩二】

小車子一貼金釘鉸全并頂上抹金銅

火珠一箇四角銅鳳四箇

紅紵絲車衣一副頂裙瀝水頂裏紫羅帶全

錦坐褥一箇黃綿布骨子黃絹裏綿花裝

紅平羅車衣一副頂裙瀝水頂裏絹紫羅帶全

錦靠褥二箇綠紵絲邊黃綿布骨子黃絹裏綿花裝

紅素油絹雨衣一副

紅油儀仗木架二座

   公主婚禮

    冊公主

前期告奉先殿 【 用祝帛豬羊行禮如常儀】

    冊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某月某日皇帝制曰古之君天下者有女必封爾 【 長次】 文今巳成人未有封號特以某郡爾之號配某官某之子彼為駙馬爾為公主既入某官之門恪遵婦道以奉舅姑閨門整肅內助常佳母累父母生身之恩爾惟敬哉

謁廟

受冊次日引禮引公主謁奉先殿 【 用香燭】 駙馬受誥其日駙馬受誥如常儀

誥文

夫婦之道人之大倫婚姻以時禮之所重帝女下嫁必擇勳舊為姻此古今通義也朕今命爾某為駙馬都尉當堅夫道母寵母慢永肅其家以稱親親之意恪遵朕言勿怠

    公主受醮戒

其日早公主具禮服辭奉先殿申時內官陳設儀仗于正官內丹陛之東西大樂陳于丹墀執事女官備金爵酒壺果合以俟內贊女官二員于殿之東西皇帝常服皇后燕居服陞座公主具禮服引禮女官引公主詣皇帝前贊拜 【 樂作】 四拜 【 樂止】 贊跪贊受爵女官以爵斟酒立授公主 【 公主受酒飲訖以飲爵授執事者執事者跪受虛爵退復】贊恭聽戒命 【 隨旨意訓戒公主聽受訖】 贊興贊復位贊拜 【 樂作】 四拜興 【 樂止】 引禮女官又引公主詣皇后前贊拜 【 樂作】 四拜興 【 樂止】 贊跪贊受爵執事女官斟酒立授公主 【 公主受酒飲訖以爵授執事者執事跪受虛爵以退】 贊恭聽戒命 【 隨旨意戒訓公主聽受訖】 贊興贊復位贊拜 【 樂作】 四拜興 【 樂止】 禮畢公主換燕居冠服命婦送至宮門引禮引公主由宮門東門出過宮門西上陞輦至右門內公主降輦駙馬揭簾公主陞轎內使備儀仗鼓樂前導合女樂三十六人接引至府公侯百官命婦送至府各回家

    駙馬受醮戒

其日早駙馬父與駙馬具家用祭服告祠堂畢至午後駙馬父坐于正堂駙馬具見尊長服引禮引駙馬至拜位贊鞠躬兩拜興平身贊跪贊搢笏贊受爵執事者斟酒授駙馬 【 駙馬受酒飲訖以爵授執事者】 贊聽訓戒 【 駙馬父隨意致戒辭駙馬聽訖】 贊出笏俯伏興贊復位贊鞠躬兩拜興平身禮畢駙馬便服上馬行親迎禮 【 若駙馬父母俱存則父母同坐于正堂行禮如前儀】

    親迎

其日駙馬受醮戒訖具儀從鼓樂前導至午門西下馬至朝房具朝服候申時序班二人具服引駙馬由午門西角門入至右紅門內官二員具服接引駙馬至內使監前候報公主醮戒將畢引駙馬至右門西 【 東向立】 公主至駙馬揭簾公主陞轎駙馬先由午門西角門出至上馬處上馬先至府候公主至揭簾公主降轎同謁祠堂

    謁祠堂

執事者先於祠堂設祭物畢引禮女使引駙馬及公主至祠堂拜位駙馬立于東公主立于西贊禮贊鞠躬拜 【 駙馬公主皆兩拜】 引禮引駙馬詣高祖考妣神位前 【 公主仍立于拜位】 贊跪 【 駙馬跪公主亦跪】 贊搢笏 【 駙馬搢笏】 贊進爵 【 執事者以爵跪進于駙馬右】 贊受爵 【 駙馬受爵以授執事者】 贊獻爵 【 執事者以爵奠于高祖考神位前】 贊再進爵 【 執事者以爵進】 贊受爵 【 駙馬受爵以受執事者】 贊獻爵 【 執事者以爵奠于高祖妣神位前】 贊出笏俯伏興 【 公主亦興】 引禮又引駙馬詣曾祖考妣祖考妣各神位前 【 如前儀訖】 贊詣讀祝位 【 駙馬至讀祝位】 贊跪 【 駙馬跪公主亦跪】讀祝訖俯伏興 【 公主亦興】 贊復拜位贊拜 【 駙馬公主俱兩拜】 禮畢導還府行合巹禮

    合巹

其日女使陳設駙馬座于室東 【 西向】 公主座于室西 【 東向】 各設拜位于座之南設酒案于室中 【 稍南】 置兩盞兩巹 【 即葫蘆盞】 于案上饌案二于室中贊引二人導駙馬二人導公主就拜位贊兩拜 【 駙馬公主相向皆兩拜】 請就位【 駙馬公主各就位】 執事者捧饌案置于駙馬公主前執事者二人以二盞斟酒以進 【 駙馬公主皆飲酒】 執事者進饌 【 駙馬公主皆舉箸】 執事者再斟酒 【 駙馬公主皆飲酒】 執事者再進饌 【 駙馬公主皆舉箸】 執事者以兩巹盞斟酒合和以進 【 駙馬公主皆飲訖】 執事者又進饌 【 駙馬公主皆舉箸】 執事者徹饌案贊駙馬公主興就拜位 【 駙馬公主相向皆兩拜】 禮畢

    見舅姑

一公主見舅姑舅姑坐于東西向公主立于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荅兩拜

    賜駙馬冠帶衣服

紗帽一 金帶一

紵絲羅衣各一襲 斜皮靴一雙

鞍馬二

   宴禮

    大宴

一是日尚寶司設御座于奉天殿錦衣衛設黃麾于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衛設護衛官二十四員于殿東西教坊司設九奏樂歌于殿內設大樂于殿外立三舞雜隊于殿下光祿司官設酒亭于御座下之西膳亭于御座下之東珍羞醯醢亭于酒膳嬴之東西設御筵于御座之東西設群臣四品位于殿內之東西設群臣酒尊食卓於殿外設五品以下位卓於東西兩廊司壺尚食各供乃事引禮引群臣殿外東西相向立儀禮司跪奏請陞座駕興大樂作陞座鳴鞭樂止鳴贊引文武官四品以上由東西門入至殿中橫班北向立五品以下官列于殿外丹墀北向立樂作贊四拜樂止光祿司官進御筵大樂作捧案至御英群臣復位序班即供群臣湯樂止教坊司跪奏進湯樂作候皇帝舉箸群臣次舉皇帝進湯訖贊饌成樂止武舞入教坊司跪奏平定天下之舞舞畢出第三爵酒教坊司跪奏三奏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前儀樂止教坊司跪奏樂奏撫安四夷之舞舞畢出第四爵酒教坊司跪奏四奏天道傳之曲樂作進湯如前儀食畢教坊司跪奏樂奏車書會同之舞舞畢出第五爵酒教坊司跪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第三爵儀飲畢教坊司跪奏百戲呈應舞畢出第六爵酒教坊司跪奏六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教坊司跪奏八蠻獻寶進呈舞畢出第七爵酒教坊司跪奏七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前儀教坊司跪奏採蓮隊子呈應畢出第八爵酒教坊司跪奏八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儀食畢教坊司跪奏魚躍于淵呈應畢出第九爵酒教坊司跪奏九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前儀飲訖光祿司官收御前爵序班隨收群臣盞光祿司官進湯進大膳大樂作群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隨供群臣飯教坊司跪奏進膳食訖贊膳成樂止光祿司官收膳訖教坊司跪奏百花隊舞呈應舞畢出為贊唱徹案序班徹群臣卓訖光祿司官即徹御案贊宴成群臣皆出席北向立序班即徹群臣座殿外官皆詣丹墀北向立贊鞠躬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群臣分東西立儀禮司跪奏禮畢駕興大樂作鳴鞭百官以次出御前樂止進花樂作進訖樂止光祿司官開爵注酒捧詣

御前進第一爵酒贊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贊眾內外官俯伏興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贊各就位序班隨進群臣卓散花樂作散訖樂止序班即進群臣盞第二爵酒教坊司跪奏二奏皇風之曲樂作光祿司官斟酒御前序班隨斟群臣酒教坊司跪奏進酒候皇帝舉酒群臣以次舉飲訖樂止光祿司官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群臣起立光祿司官進湯

    中宴

一凡中宴禮儀同前但進酒七爵

    常宴

一凡常宴同中宴禮儀但百官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爵或五爵而止

一凡文武官每遇筵宴四品以上文東武西各照品級上殿侍坐五品以下於殿下丹墀內文東武西各照品級序坐其奉特旨賜殿內坐者不在此限如在奉天門則四品以上官坐于門上五品以下官坐于丹墀內務要容止恭肅不許攙越諠譁

   傳制

一凡大祀前三日陳設如常儀文武官各具朝服詣丹墀拜位鍾聲止儀禮司跪奏請陞殿樂作皇帝御華蓋殿具皮弁服出陞座樂止鳴鞭訖贊四拜傳制官詣御前跪傳制由東門出至傳制位稱有制贊跪宣制云洪武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地於南郊爾文武百官自某目為始致齋三日當敬慎之傳訖贊俯伏興樂作又四拜平身樂止奏禮畢

一凡遣官祭祀前一日陳設如常儀次日各官具服於丹墀北向立皇帝御華蓋殿具皮弁服鍾聲止執事官行一拜叩頭禮訖儀禮司跪奏請陞殿樂作陞座樂止捲簾鳴鞭訖唱排班班齊百官一拜叩頭畢分東西立引禮引獻官詣拜位贊四拜平身傳制官詣御前跪奏傳制俯伏興由東門靠東出至丹陛東西向立稱有制唱跪宣制 【 祭孔子則曰某年月日祭先師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 祭帝王則曰先師歷代帝王】 命卿行禮贊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禮畢

   進春

一是日早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于丹墀北向立應天府官置春案於丹墀中道之東引禮引府縣官就拜位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進春引府縣官舉春案樂作由東階陞跪置于丹墀中道俯伏興平身樂作又四拜禮畢鳴贊唱排班引禮引文武官北向立贊班齊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云新春吉辰禮當慶賀贊鞠躬樂作贊五拜三叩頭訖樂止儀禮司奏禮畢

   頒誥

一陳設如常儀至皇帝陞殿鳴鞭百官一拜叩頭畢引禮引受誥官詣拜位執事官舉誥案于丹墀中道或吏部或兵部官奏訖贊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執事官舉誥案置于丹墀中道贊跪俯伏興樂作又四拜樂止禮畢

   開讀

前期一日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設寶案于殿東錦衣衛設雲蓋于奉天門教坊司陳中和韶樂于殿內禮部設宣讀案于承天門上西南向其日清晨陳設如常儀教坊司設大樂于午門外承天門外東西相向儀禮司設百官拜位於承天門外橋南校尉四人擎雲蓋于殿內簾前鼓初嚴文武百官各具朝服鼓次嚴引禮引公侯侍班于午門外東西相向鍾聲止儀禮司跪奏請陞殿皇帝服皮弁服導駕官前導中和樂作陞座樂止鳴鞭捲簾禮部官奉詔書詣寶案前用寶訖捧置雲蓋中校尉擎執雲蓋由殿東門出大樂作自東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迎至承天門上鳴贊唱排班引禮引文武官就拜位唱班齊鞠躬樂作贊四拜樂止宣讀展讀官陞案稱有制贊眾官皆跪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宣讀官受詔書唱宣讀宣讀官宣訖禮部官捧詔置雲蓋中贊禮唱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歲唱再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校擊鼓齊聲應之唱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序班即報儀禮司跪奏禮畢禮部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畢駕興中和樂作鳴鞭樂止百官以次退

一凡遇有詔書禮部差人齎往各處開讀所差人員必預先教其捧詔進退禮儀

一凡使者欽齎詔書至各處開讀預期一日報知本處官司照依巳降儀式迎接行禮

一凡使者欽齎敕符丹符到處多係機密重事不許先期報知亦不許本處官司迎接使者與眾官直至本衙門開看置(來力)符於案使者立于案東眾官四拜使者取符宣讀訖復置于案眾官再行四拜禮畢本處官遂與使者行禮若與一二人止於本家接符從便安放使者以符授本官本官叩頭開看畢乃與使者行禮

一凡使者欽齎詔書至總兵官處近營里先令人報知總兵官設香案于營內南向列金鼓旗仗率領諸將出營迎接見使者下馬立于道傍俟詔書過總兵官并眾官上馬後從玉營門外各下馬使者前行總兵官并眾官後從至營內使者捧詔書置于案使者立于案東西向總兵官并眾官行四拜禮使者取詔書以授宣讀官眾官皆跪宣讀畢以授使者復置于案眾官皆俯伏興平身行四拜禮禮畢使者東立西向總兵官西立東向行兩拜相見禮畢使者居東總兵官居西相向敘坐

一凡使者欽齎制諭(來力)符手詔至總兵官處干係機密軍務經過去處不許報知本處官司亦不許迎接徑至總兵官營外先密遣人報知總兵官設香案于兵幕南向總兵官親出營迎接使者下馬捧制諭(來力)符前往總兵官後從至兵幕使者取制諭(來力)符置于案使者立于案東西向總兵官行五拜禮禮畢悉令屏去左右使者取制諭(來力)符親授總兵官開看畢即收卷復置于案使者東立西向總兵官西立東向行兩拜相見禮畢使者居東總兵官居西相向敘坐

一凡總兵官奉命征討凡遇使者齎到制諭(來力)符手詔依儀行禮即便依旨奉行如有應合復奏事理隨時具奏請旨不許遲延方命違則如律

   表箋

一天壽聖節在外五品以上衙門止進表文一通正旦冬至拜進皇帝表文中宮箋文東宮箋文各一通在外各王府并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隸府州表箋俱各差官齎進禮部各州表箋進于各府各府進于布政司其餘五品以上衙門隸布政司者亦進于布政司布政司差官類進禮部其各都司及直隸衛所差官齎進五軍都督府至日禮部官以各處所進表箋目通類奏

   貢舉

一凡舉保孝廉人才秀才及山林隱逸本部即行所屬委自正官選求民間果係名實相副素無過犯之人有司起送到部咨發吏部聽用一歲貢生員到部本部奏聞送翰林院考試如果中式者送國子監讀書其入學五年以上及二次不中者發充吏典提調官吏及教官訓導照例決罰

   學校

一在京國子監中都國子監及天下府州縣學校本部悉掌之

一科舉凡遇子午卯酉年則鄉試辰戍丑未則會試畢則殿試其取中舉人咨發吏部聽用

一禮射書筭訖有定式各處學校生員務要講習精熟以備考試

   旌表

一本部據各處申來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理當旌表之人直隸府州咨都察院差委監察御史覈實各布政司所屬從按察司覈實著落府州縣官同里甲親鄰保勘相同然後明白奏聞即行移本處旌表門閭以勵風俗

   印信

一凡開設各處衙門合用印信劄付鑄印局官依式鑄造給降其有改鑄銷毀等項悉領之

   雜行

一凡本部缺吏員皂隸即行移當該衙門撥補

  祠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藥道佛之事

   祭祀

    郊祀

一齋戒

凡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于本司次日具本奏聞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傳制諭文武官齋戒 【 不飲酒又不食韭薤蒜不問病不吊喪不聽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 當日本部官同太常司官於城隍廟發咨仍於廟焚香三日

一告廟

凡正祭前二日用祝文酒果奉先殿告仁祖配上帝皇祗

告廟祝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某日

孝子皇帝 敢昭告于

皇考仁祖淳皇帝茲以正月某日恭祀

上帝

皇祗于大祀殿謹請

皇考配

神伏惟

監知謹告

一省牲 【 用牛二十八 羊二十二 豕三十四 鹿二 兔十二】

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奏聞明日與光祿司官省牲次日省牲畢一同復

命就奏定分獻官二十四員

一正祭陳設 【 共二十七壇】

正殿三壇

上帝 【 南向】

犢一

登一實以大羔(火曾)天  【 煮肉汁不問鹽醬】

籩十二實以形鹽 (上蒿下木)魚 棗 栗 榛

菱 芡 鹿脯 白餅 【 白(麥曲)造】

黑餅  【 蕎麥粉造】  糗餅 【 米粉造】

粉餈 【 糯米餈糕】

豆十二實以韭葅 【 以韭切去本末取中四寸】 菁葅 芹葅 筍葅 醯醢 【 豬肉鮓用鹽酒料物調和】  鹿醢 兔醢 魚醢 脾析 【 用牛百葉切細湯熟用鹽酒造用】 豚胉 【 豬首上肉】  [食(上夭下山)](馬翼)食 【 用糯米飯羊脂蜜熬】  糝食 【 用牛羊豕肉細切與粳米飯用熬】

簠簋各二實以黍 稷 稻 粱

玉用蒼璧

帛一 【 蒼色織成郊祀制帛四字】

皇祗 【 南向】

犢一 登一 籩十二 豆十二 簠簋各二

玉用黃琮

帛一 【 黃色郊祀制帛】

仁祖配位 【 在東西向】

犢一 登一 籩十二 豆十二 簠簋各二

玉用蒼璧

帛一 【 蒼色郊祀制帛】

共設酒尊六爵九篚三于東南西向祝文案一于殿西

丹墀四壇

大明 【 在東西向】

犢一 登一 籩十 【 無糗餌粉餈下同】 豆十 【 無飽食糝食下同】

簠簋各二

帛一 【 紅色禮神制帛】

酒尊三 爵一 篚一

夜明 【 在西東向】

犢一 登一 籩十 豆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尊三 爵三 篚一

星辰一壇 【 在東西向】

犢一 羊三 豕三 登一 鉶二盛和羔天 【 用肉鹽醬】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酒盞三十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尊三 爵三 篚一

星辰二壇 【 在西東向】

陳設同前

東十壇

北嶽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酒盞十

帛一 【 黑色禮神制帛】

設酒尊三 爵三 篚一

北鎮壇

陳設同前

東嶽壇

陳設同 帛一 【 青色禮神制帛】

東鎮壇

陳設同

東海壇

陳設同

太歲壇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帝王壇

陳設同 帛十六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山川壇

陳設同 帛二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神祗壇

羊五 豕五 鉶三 【 無大羔天】  籩豆各八

簠簋各二 酒盞三十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尊三 爵三 篚三

四瀆壇

陳設與北嶽同 帛四 【 黑色禮神制帛】 酒盞二十

西十壇

北海壇

陳設與北嶽同

西嶽壇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下同】

西鎮壇

西海壇

陳設並同

中嶽壇 【 鍾山附】

陳設同 帛二 【 黃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中鎮壇

陳設同 帛一 【 黃色禮神制帛】 酒盞十

風雲雷雨壇

陳設同 帛四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南嶽壇

陳設同 帛一 【 紅色禮神制帛】 酒盞十

南鎮壇

南海壇

陳設並同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分獻官各就位導引官導引皇帝至御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唱燔紫瘞毛血迎神協律郎舉麾奏樂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玉帛奏樂內贊奏陞壇至

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玉帛跪進于皇帝右奠訖奏出圭至皇祗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玉帛跪進于皇帝左奠訖奏出圭至仁祖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玉帛跪進于皇帝右奠訖奏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進俎奏樂齋郎舁饌至內贊奏陞壇至上帝前奏搢圭進俎至皇祗前奏進俎出圭至仁祖前奏搢圭進俎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奏樂內贊奏陞壇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右奏獻爵出圭至皇祗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左奏獻爵出圭詣讀祝位跪讀祝樂止讀祝官取祝跪于神位右讀訖樂作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至仁祖前奏搢圭獻爵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內贊奏陞壇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右奏獻爵出圭至皇祇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左奏獻爵出圭至仁祖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右奏獻爵出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 【 儀同亞獻】 樂止太常卿進立殿西向東唱賜福胙內贊奏詣飲福位跪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進跪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復位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壇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燎瘞位奏樂執事官各執祝帛饌出內贊奏禮畢

一分獻儀注

典儀唱行初獻禮贊引引獻官詣神位前搢笏執事官以帛進于分獻官奠訖執事官以爵進于分獻官贊引贊獻爵出笏贊引引至酒尊南北向立典儀唱行亞獻禮執事官以爵進于獻官贊引贊獻爵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贊引引分獻官復位徹饌執事官各壇徹饌典儀唱送神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瘞位執事官各執帛饌詣燎所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甲子正月嗣天子臣 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時維孟春三陽開泰敬率臣僚以玉帛犧齋粢盛庶品恭祀于大祀殿備茲燎瘞皇考仁祖淳皇帝配

一樂章

迎神

荷蒙

天地兮君主華夷欽承踊躍兮備筵而祭誠惶無巳兮寸衷微仰瞻俯首兮惟願來期想龍翔鳳舞考慶雲飛必昭昭穆穆兮降壇壝

奠帛

天垂風露兮雨澤霑黃壤氤氳兮氣化全民勤畎畝兮束帛鮮臣當設宴兮奉來前

進俎

庖人兮列鼎肴羞兮以成方俎兮再獻願享兮以歆

初獻

聖靈兮皇皇穆嚴兮金床臣今樂舞兮景張酒行初獻兮捧觴

亞獻

載斟兮再將百辟陪祀兮具張感聖情兮無巳拜手稽首兮願享

終獻

三獻兮樂舞揚肴羞具納兮氣藹而芳祥光朗朗兮上下方況日吉兮時良

徹饌

粗陳菲薦兮神喜將感聖心兮何以忘民福留兮佳氣昂臣拜手兮謝恩光

送神

旌幢燁燁兮雲衢長龍車鳳輦兮駕飛揚遙瞻冉冉兮上下方必烝民兮永康

望燎

進羅列兮燎瘞方炬焰發兮煌煌神變化兮束帛將感至恩兮無量

   時享太廟

一齋戒

凡齋戒前一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日具先奏致齋三日次日進銅人

一省牲  【 牛九 羊八 山羊十 豕十九 鹿一 兔四】

凡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奏明日與光祿司官省牲至次日省牲畢同復

一正祭陳設

皇高袒前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二 鉶二

籩豆各十二 簠簋各二 帛二 【 白色奉先制帛】

皇曾祖

陳設同

皇祖

陳設同

皇考

陳設同

共設酒尊三 金爵八 磁爵十六

篚四于殿東 設祝文案于殿西

親王配享四壇 【 共二十一位】

第一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二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二 【 展親制帛】 爵六

第二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六 鉶六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六 【 展親制帛】 爵十八

第三壇

陳設與二壇同

第四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七 鉶七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七 爵二十一

共設酒尊三于殿東南北向 篚四

功臣配享十壇

各壇

羊一 豕一 鉶一 籩豆各二 帛一【 報功制帛】 簠簋各一 爵三 篚一

共設酒尊三于殿西南北向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引皇帝至御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奏迎神奏樂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金爵受酒獻于神御前讀祝官取祝跪于神御右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祝訖進于神御前內贊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執事官各以磁爵受酒獻于神御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樂止太常司卿進立殿東西向唱賜福胙光祿司官捧福酒胙自神御前中門左出至皇帝前內贊奏跪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徹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某月 日

孝玄孫皇帝 敢昭告于

高曾祖考四廟太皇太后

時維孟 【 春夏秋冬】 禮嚴祭祀謹以牲醴庶品用伸追慕之情尚享

一歲暮祝文

時當歲暮明旦新正謹率群臣以拜醴庶品恭詣太廟用伸追慕之情尚享

一樂章

迎神

慶源發祥世德惟崇致我眇躬開基建功京都之內親廟在東維我子孫永懷祖宗氣體則同呼吸相通來格來崇皇靈顯融

初獻

思皇先祖燿靈于天源衍慶流繇高逮玄玄孫受命追遠其先明禋世崇億萬斯年

亞獻

對越至親儼然如生其氣昭明感格在庭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愛而敬之發乎中情

終獻

承前人之德化家為國母曰予小子基命成績欲報其

   祭社稷 【 春秋仲月上戊日】

一齌戒 【 與祭太廟禮同】

一告廟 【 祝文與大祀同】

正祭前二日用祝文酒果奉先殿告仁祖配社稷

一省牲 【 禮與太廟同 牛三 羊三 豕二 鹿一 兔二】

一正祭陳設

大社 【 在東北向】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二 簠簋各二 帛一 【 黑色禮神制帛】

玉用兩圭有邸

太稷 【 在西北向】

陳設同

仁祖配位 【 在東西向】

陳設同 【 無玉】

共設酒尊三 爵九 篚三于壇西北東向

祝文案一

德昊天罔極殷勤三獻我心悅懌

徹饌

樂奏儀肅神其燕嬉告成于祖亦佑皇妣敬徹不遲以終祀禮祥光煥揚錫以嘉祉

還宮

顯兮幽兮神運無跡鸞馭逍遙安其所適其靈在天其主在室子子孫孫孝思無斁饌樂止太常卿詣神御前跪奏禮畢請還宮奏樂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奏樂內贊奏禮畢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引皇帝至御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唱瘞毛血迎神奏樂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玉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玉帛爵獻于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于神位左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訖進于太社神位前內贊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爵獻于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太常卿進立于壇西東向唱賜福胙光祿司官捧福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出至皇帝前內贊奏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奏樂內贊奏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某月  日

皇帝   敢昭告于

太社之神

太稷之神惟

神贊輔

皇祇發生嘉穀粒我烝民萬世永賴時當仲 【 春秋】 禮嚴 【 告祀報謝】 謹以玉帛牲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祭皇考仁祖淳皇帝配神尚享

一樂章

迎神

予惟土穀兮造化功為民立命兮當報崇民歌且舞兮朝雍雍備筵率職兮候迓迎想聖來兮祥風生欽當稽首兮告拜年豐

初獻

氤氳氣合兮物遂蒙民之立命兮荷陰功予將玉帛兮獻微衷初斟醴薦兮民福洪

亞獻

予令樂舞兮再捧觴願神昭格兮軍民康思必穆穆兮靈洋洋感厚恩兮拜祥光

終獻

千羽飛旋兮酒三行香煙繚繞兮雲旌(方童)予今稽首兮忻且惶神顏悅兮霞彩彰

徹饌

俎陳微禮兮神喜將琅然絲竹兮樂舞揚願祥普降兮遐邇方烝民率土兮盡安康

送神

氤氳氤氳兮祥光張龍車鳳輦兮駕飛揚遙瞻稽首兮去何方民福留兮時雨暘

望瘞

捧肴羞兮詣瘞方鳴鸞率舞兮聲鏗鏘思神納兮民福昂予今稽首兮謝恩光

   祭山川 【 仲秋】

一齋戒

凡齋戒前一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日具奏本奏致齋二日次日進銅人

凡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同本部官詣城隍廟發咨

一省牲 【 禮與太廟同 牛十四 羊十三 豕十四 鹿一 兔七】

一正祭陳設

正殿七壇

太歲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風雲雷雨

陳設同 帛四 【 白色禮神制帛】

五嶽

陳設同 帛五 【 五色禮神制帛各依方位下同】

五鎮

陳設同 帛五 【 五色禮神制帛】

四海

陳設同 帛四 【 四色禮神制帛】

四瀆

陳設同 帛四 【 黑色禮神制帛】

鍾山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七篚七于殿東南西向設祝

文案于殿外正道西

東廡三壇

京畿山川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夏季月將

陳設同 帛三 【 白色禮神制帛】

冬季月將

陳設同 帛三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三篚三于壇南北向

西廡三壇

春季月將

秋季月將

陳設同前

都城隍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于壇南北向爵三篚三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引皇帝至御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一層酒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爵獻于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于皇帝左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畢置于案上內贊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二層酒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執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三層酒樂止太常司卿立殿東西向唱賜福胙典儀唱飲福受胙光祿司官捧福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出至皇帝前內贊奏跪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奏兩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于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奏樂內贊奏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某月  日

皇帝   致祭于

太歲之神

風雲雷雨之神

嶽鎮海瀆山川月將城隍之神惟

神主司民物參贊

天地化機發育有功歷代相承有秋報之禮今農事告成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報祭尚享

一樂章

迎神

(巢去果改百)日良辰祀典式陳京畿山川城隍之神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奠帛

靈旗蒞止有赫其威一念潛通幽明弗違有帛在篚物薄而微神兮安留尚祈享之

初獻

神兮安留有薦必受享祀之初奠茲醴酒晨光初昇祥徵應候何以侑觴樂陳雅奏

亞獻

我祀維何奉茲犧牲爰酌醴齊二觴再升洋洋如在式燕以寧庶表微衷交于神明

終獻

執事有嚴品物斯薦黍稷非馨式將其意薦茲酒醴成我常祀神其顧歆永言樂只

徹饌

春祈秋報率為我民我民之生賴于神維神佑之康寧是臻祭祀云畢神其樂歆

送神

三獻禮終九成樂作神人以和既燕且樂雲車風馭雲光昭灼瞻望以思邈彼寥廓

望燎

俎豆既徹禮樂巳終神之云旋焂將焉從以望以燎庶幾感通時和歲豐惟神之功

   祭歷代帝王

一齋戒

凡齋戒前一日太常官宿于本司次日具本奏致齋二日傳制遣官行禮

一省牲  【 牛五 羊五 豕六 鹿一 兔八】

凡正祭前一日獻官承制畢詣本壇省牲

一正祭陳設

五室十六位

每室

犢一 羊一 豕一

每位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巳上五室共設酒尊三爵四十八篚五于中室東南西向設祝文案于西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協律郎舉麾奏樂樂止贊四拜 【 陪祭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爵進于神位前贊引贊詣三皇神位前搢笏執事官以帛進于獻官奠訖執事官以爵進于獻官贊獻爵 【 凡三】 出笏詣五帝神位前 【 儀同前爵凡五】 詣三王神位前 【 爵凡三】 詣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皇帝神位前 【 爵凡三】 詣宋太祖元世祖皇帝神位前 【 爵凡二儀並同前】 出笏詣讀祝所跪讀祝讀祝官取祝跪于獻官左讀畢進于神位前贊俯伏興平身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以爵獻于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典儀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搢笏執事官以爵進飲福酒執事官以胙進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兩拜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于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樂止贊禮畢

從祀名臣

東廡第一壇

風后 皋陶 龍 伯益 傅說 召公 召穆公虎

張良 曹參

羊一 豕一 鉶九 籩豆各二 【 棗 栗 菁葅】

 【 鹿醢】 簠簋各一 【 黍稷共 稻粱共】 帛九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二十七 饌盤一 篚一

第二壇

周勃 馮異 房玄齡 李靖 李晟 潘羑 岳飛

木華里 博忽 伯顏

羊一 豕一 鉶十 籩豆各二 簠簋各一

帛十 酒盞三十 饌盤一 篚一

西廡第一壇

力牧 夔 伯夷 伊尹 周公旦 太公望 方叔

蕭何 陳平

陳設與東廡第一壇同

第二壇

鄧禹 諸葛亮 杜如晦 郭子儀 曹彬 韓世忠

張浚 博朮 赤老溫

陳設同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  日

皇帝謹遣具官某致祭于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湯王

周武王

漢高祖皇帝

漢光武皇帝

唐太宗皇帝

宋太祖皇帝

元世祖皇帝

曰昔者奉

天明命相繼為君代

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序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報特祀以春秋惟帝兮英靈來歆來格尚享

一樂章

迎神

仰瞻兮聖容想鸞輿兮景從降雲衢兮後先來俯鑒兮微衷荷聖臨兮蒼生有崇睠諸帝兮是臨予頓首兮幸蒙

奠帛

秉微誠兮動聖躬來列坐兮殿庭予今願兮效勤捧禮帛兮列酒尊鑒予情兮欣享方旋駕兮雲程

初獻

酒行兮爵盈喜氣兮雍雍重荷蒙兮再瞻再崇群臣忻兮躍從願(者見)穆穆兮聖容

亞獻

酒斟兮禮明諸帝熙和兮悅情百職奔走兮滿庭陳籩豆兮數重亞獻兮願成

終獻

獻酒兮至終早整雲鸞兮將還宮予心眷戀兮神聖欲攀留兮無蹤躡雲衢兮緩行得遙瞻兮達九重

徹饌

納肴羞兮領陳烝民樂兮幸生將何以兮崇報維歲時兮載瞻載迎

送神

旛(方童)繚繞兮導來蹤鸞輿冉冉兮歸天宮五雲擁兮祥風從民歌聖佑兮樂年豐

望燎

神機不測兮造化功珍羞禮帛兮薦火中望瘞庭兮稽首願神鑒兮寸衷

   祭先師孔子 【 春秋中月上丁日遣官行禮】

一齋戒

一省牲  【 儀並同前 牛一 山羊五 豕九 鹿一 兔五】

一正祭陳設

正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籩豆各十

鉶二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 爵三 篚一于壇東南西向

設祝文案于壇西

四配位

每位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一 爵三 帛一 篚一

十哲

東五壇豕一 【 分五】 帛一 篚一 爵三

每位鉶一 籩豆各四 簠簋各一 酒盞一

西五壇

陳設同

東廡  【 五十三位共十三壇】

共豕一 帛一 篚一 爵三

每壇籩豆各四 簠簋各一 酒盞四

西廡  【 五十二位共十三壇】

陳設並同東廡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分獻官陪祀官各就位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詣盥洗位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樂止贊四拜 【 陪祭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捧帛爵詣神位前贊引贊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搢笏執事以帛進奠訖執事以爵進贊引贊獻爵出笏詣讀祝位跪讀祝讀祝官取祝跪于獻官左讀訖俯伏興平身贊詣兗國復聖公神位前搢笏獻爵出笏詣郕國宗聖公神位前 【 儀同前】 詣沂國述聖公神位前詣鄒國亞聖公神位前 【 儀並同前】 贊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以爵獻于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 【 儀同亞獻】 樂止典儀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搢笏執事以爵進贊飲福酒執事以胙進贊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二拜【 陪祭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引贊四拜 【 陪祭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典儀唱望瘞奏樂贊引贊詣望瘞位樂止贊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  日

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

大成至聖文宣王惟王德配

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

兗國復聖公

郕國宗聖公

沂國述聖公

鄒國亞聖公配尚享

一樂章

迎神

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奠帛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維王神明度越前聖粢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初獻

大哉聖王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亞獻終獻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于三於嘻成禮

徹饌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

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歆格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

   祭先農 【 遣應天府官祭】

一齋戒 【 二日】

一省牲  【 牛一 羊 豕一 鹿一 兔一】

一正祭陳設

先農之神  【 南向】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青色禮神制帛】

設酒尊三 爵三 篚一于壇東南西向

設祝文案于壇西

一儀注

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詣盥洗所搢笏出笏贊引贊就位畢典儀唱瘞毛血迎神奏樂樂止贊引贊四拜【 陪祭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贊引贊詣神位前搢笏執事官以帛跪進于獻官奠訖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獻官贊引贊獻爵出笏詣讀祝所跪讀祝讀祝官取祝跪于獻官左讀祝畢進于神位前贊引贊俯伏興平身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以爵獻于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典儀唱飲福受胙贊引贊詣飲福位執事以爵進贊引贊飲福酒執事以胙進贊引贊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引贊兩拜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于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引贊四拜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典儀唱望瘞贊引贊詣望瘞位贊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某年歲次某甲子某月  日

皇帝謹遣具官某致祭于

先農之神惟

神初興農事乃種嘉穀為民立命萬世永賴今將東作親耕籍田謹以牲醴庶品用修常祀尚享

一樂章

迎神

東風啟蟄地脈奮然蒼龍掛角燁燁天田民命惟食創物有先圜鍾既奏有降斯筵

奠帛

帝出乎震天發農祥神降于筵藹藹洋洋禮神有帛其色惟蒼豈伊具物誠敬之將

初獻

九穀未分庶草攸同表為嘉種實在先農黍稌斯豐酒醴是共獻奠之初以蘄感通

亞獻

倬彼甫田其隰其原耒耜云載驂御之間報本思享亞獻惟虔神其歆之自古有年

終獻

帝籍之典享祀是茲潔豐嘉粟咸仰于斯時惟親耕享我農師禮成于三以訖陳詞

徹饌

於赫先農歆此潔修于篚于爵于饌于羞禮成告徹神惠敢留餕及終畝豐年是求

送神

神無不在於昭于天曰迎曰送于享之筵冠裳在列金石在懸往無不之其佩翩翩

望燎

祝帛牲醴先農既歆不留不褻瘞之厚深有幽其瘞有赫其臨曰禮之常匪今斯今

   祭旗纛 【 旗手衛指揮祭】

一齋戒  【 二日】

一省牲  【 牛一 羊一 豕一】

一正祭陳設

神七位 【 南向】

旗頭大將

六纛大將

五方旗神

主宰戰船正神

金鼓角銃砲之神

弓弩飛鎗飛石之神

陣前陣後神祗五昌等眾

犢一 羊一 豕一 登一 鉶一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七 【 黑二 白五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 爵一 篚一于壇東南西向

設祝文案于壇西

一儀注

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詣盥洗所贊就位迎神作樂執事官于神位前斟酒訖贊引贊四拜 【 陪祭官同】 贊奠帛行初獻禮作樂執事捧帛爵進贊引贊詣神位前執事以帛進奠訖執事以爵進贊獻爵訖贊復位跪讀祝讀訖贊俯伏興平身樂止贊引唱行亞獻禮執事于神位前斟酒樂止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飲福酒受胙 【 以下儀與祭先□同】

   合祀神祇

一在京十一廟

北極真武 【 祭物用素】

道林真覺普濟禪師 【 祭物用素】

都城隍

祠山廣惠

五顯靈順

漢秣陵尉蔣忠烈

晉成陽卞忠貞公

宋濟陽曹武惠王

南唐劉忠肅王

元衛國忠肅公

故功臣

一各處聖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不係淫祀者其廟宇陵寢皆要備知其處每年定奪日期或差官往祭或令有司自祭本部悉理之

一天下府州縣合祭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城隍孔子及無祀鬼神等有司務要每歲依期致祭 【 其壇墠廟宇制度牲醴祭器體式具載洪武禮制】

   犧牲

一凡祭祀所用牲醴脯醢等物必須預備看養臨期依數供辦不可有缺

   曆日

一在京欽天監每歲筭曆巳成則預先行移各布政司刊印九月初一日進曆仍頒賜京官

一頒曆儀注

前期一日尚寶設御座于奉天殿教坊司設中和樂于殿內其日陳設如常儀儀禮司設御曆案于殿中設曆案于丹陛中道設百官曆案于丹陛下鼓初嚴引禮引文武官進曆官入詣侍立位鼓三嚴執事文武官詣華蓋殿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傳制受曆侍從等官各就位皇帝服皮弁服出樂作陞座捲簾樂止鳴鞭訖引禮引進曆官就位贊禮唱鞠躬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進曆引禮引進曆官由東階陞詣丹陛案前贊跪搢笏取曆由殿東門靠東入至殿中內贊唱跪外贊唱眾官皆跪唱進曆監官以曆置于案內贊唱出笏俯伏興外贊亦唱俯伏興平身內贊唱復位引禮引進曆官由百官門出樂作引至拜位樂止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進曆官退執事舉百官曆案于丹墀中道鳴贊唱排班班齊鞠躬樂作贊四拜平身樂止傳制官詣御前跪奏傳制俯伏興由殿東門靠東出至丹陛東西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眾官皆跪宣制曰欽天監進某年大統曆其賜百官頒行天下贊禮唱俯伏興樂作贊四拜平身唱頒曆頌曆官取曆散于百官散畢駕興百官以次出

   藝術

一凡天文地理醫藥卜筮師巫音樂等項藝術之人本部務要備知以憑取用在□行術占卜之人聽於本鄉不許越境興造妖妄等事

   僧道

一僧道度牒欽依三年一出給仍要各司考試能通經典者申送到部具奏出給

一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申呈開設僧道衙門舉保到僧人劄付僧錄司道士劄付道錄司考試如果中式就申吏部施行

   祥異

一凡各處獻來祥瑞本部准其事收下如有非時災異即時奏聞若遇日月交蝕則預先行移諸司救護

一日蝕儀注

前期結綵於禮部儀門及正堂設香案于露臺上向日設金鼓于於儀門內兩傍設樂人于露臺下設各官拜位于露臺上下俱向日立至期欽天監官報日初蝕百官具朝服典儀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跪執事捧鼓詣班首前班首擊鼓三聲眾鼓齊鳴候欽天監官報復圓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禮畢

一月食儀注

同前但百官便服於都督府救護

   喪葬

一優給則例

凡陣亡失陷傷故渰沒者全支邊遠守禦出征并出海運糧病故者減半

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疋

二品米五十石麻布五十疋

三品四品米四十石麻布四十疋

五品六品米三十石麻布三十疋

一公侯亡故

不分病故陣亡止給麻布一百疋本部奏輟朝三日仍具手本行移在京衙門知會

一將引本官家人赴內府給與布疋

一咨工部造辦冥器棺槨及撥與人匠磚石造墳安葬

一劄付欽天監選擇墳地

一具手本赴光祿司備辦祭物遣官行禮

一本部奏議封謚

一自初喪至除服以次遣官致祭

聞喪 入歛 首七至終七 下葬

百日 新冬 周年 二周 除服

一都督至都指揮亡故

本部奏輟朝二日移咨工部造辦棺槨等項仍備辦祭物自初喪至除服節次遣官致祭 聞喪 下葬 百日 周年 除服

如合優給者照前則例并咨兵部照例追贈

一指揮使至指揮僉事亡故

本部移咨工部造墳安葬亦節次遣官致祭安靈 下葬 周年 除服

照例優給追贈

一衛所鎮撫千百戶亡故

本部移咨工部造墳安葬止二次遣官致祭安靈 下葬 照例優給追贈

一公侯及在京一品二品父母妻喪三品四品父母喪曾授封贈及致仕者各照品級造墳安葬在外止祭祀未封贈者無

一在外都指揮使至指揮僉事止是本部遣人往祭一次若回京安葬則照例祭祀造墳千百戶別照祭葬例

一公侯在外病故聞喪止輟朝一日靈櫬到京仍輟朝三日下葬輟朝一日

  膳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牲豆酒膳辦其品數

   膳羞

一凡遇正旦聖節冬至或慶筵宴所用諸品膳羞酒醴並須提調光祿司供辦若管待諸蕃國朝貢等使客并四夷來降土官人等茶飯物料本部自行備辦其宴之日赴會同館管待令教坊司供應若奉旨管待之人俱於本部筵宴正官主席

一土官使客到會同館除紫米鋪陳本館應付外本部照依正從名數每五日一次支送下程

一管待物料先期一日本部劄付膳部照依時價收買仍令物戶親齎赴部對物給價其合用羊隻主事廳具手本赴光祿司關領原編羊隻字號勘合於司牧局照號關取造辦管待畢日仍回呈本部開具買過物件同支過價鈔數目主事廳回呈關過羊隻字號毛色斤重本部判送立案通類開銷

一管待物件則例每正一卓

果子五色 按酒五色 湯三品

小割 正飯用羊

一支送下程則例五日每正一名

豬肉二斤八兩 乾魚一斤四兩 酒一瓶

(麥丐)二斤 鹽醬各二兩 茶油各一兩

花椒二錢五分 燭每房五枝

已上下程若奉旨優待不拘此例

一衍聖公張真人到京下程

鵝二隻 (麥丐)一十五斤 酒四瓶

茶醬鹽各一斤 燭一十枝

一買辦管待物料鈔貫若支銷盡絕本部照例具奏依數關領鈔錠回部收貯在庫聽候買辦如支銷巳盡依上關用

   廚役

一凡選取各項廚役或事故新僉光祿司具呈本部照數類行各處選取精壯慣熟無過犯殘疾之人起送到部轉發光祿司著役若有廚役病故遺下家小呈送到部劄付應天府給引或遞送回還原籍

   俸給

一每歲會計合用俸米數目戶部定撥糧長到部送納本部劄付膳部并委官眼同依數交收在倉隨即出給倉鈔付納戶收領候齊足出給通關一樣三本交付糧長收領仍將收過來數通咨戶部其所收糧米專一放支本部并合屬衙門官吏月俸

一本部官吏該支月俸每月初本部通類立案劄付膳部及委官或儀部祠部主客部官一員眼同放支膳部主事廳出給印信俸帖付官吏收執赴倉關支仍將放過某字號倉糧米數目分豁正米附餘開呈本部判送膳部立案

一帶支太常司翰林院等衙門官吏俸給每月預先將合支數目開呈本部立案通類劄付膳部委官照依各衙門齎到印信俸帖赴倉依數關支畢日依數開呈

一帶支衙門

太常司 光祿司 翰林院 春坊

儀禮司 司經局 欽天監 行人司

鑄印局 教坊司 欽天回回監

   藏(口氣)

一每歲(口氣)結之時本部堂上官預先奏聞膳部官赴內官監關支鑰匙錦衣衛差撥力士或工部差撥腳夫各備器具赴正陽門外打掃(口氣)窨就行戶部關撥新鮮稻草并蘆席襯墊完備伺候(口氣)凍揀擇潔淨去處取節次挑赴(口氣)窨內如法收藏封鎖將鑰匙送赴內官仍移付祠部照例祭祀著軍人看守以備應用內府(口氣)窨收藏(口氣)雪係內官監官自行提調合用襯墊蘆席稻草本部照例移咨戶部依數支撥就差人送內府(口氣)窨處所交收

   器皿

一凡宴享合用 應器皿及各項廚役懸帶雙魚銅牌光祿司開呈本部移咨工部照數造完轉發光祿司收用

一鑄完廚役雙魚銅牌本部具印信手本開寫號數送赴內府印綬監收掌凡遇光祿司廚役合用銅牌本司自具手本赴本監關用

   行移

一凡有一應行移在外事務儀部等四部各開事件移付通具印信手本赴禮科關填勘合照會各布政司并劄付直隸府州照依坐去勘合內事件轉行所屬作急理辦如有遲誤不完仍行催督每遇年終各該有司分豁巳未完結事件連原填去勘合張數造冊差人親齎奏繳仍用備細開報本部以憑查銷

  主客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諸蕃朝貢等事

   朝貢

一凡諸蕃國及四夷土官人等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貢者所貢之物會同館呈報到部主客部官赴館點檢見數遇有表箋移付儀部其方物分豁進貢上位若干殿下若干開寫奏本發落人夫管領先具手本關領內府勘合依數填寫及開報門單於次日早朝照進內府或於奉天門或奉天殿丹陛或華蓋殿及文華殿前陳設本部正官奏啟進納若遇慶賀聖節正旦貢獻之物初到即以數目具本奏聞物候至日通進內府陳設交收

一凡進馬騾到於會同館即令典牧所差醫獸辨驗兒騍騸及毛色齒歲明白備寫手本交收及令本館放支草料喂養仍撥人夫管領至期進內府行列於丹墀東伺候御前牽過同手本交付御馬監官收領

一凡進象駝到於會同館令本館喂飼次日早進內府御前奏進如候聖節正旦冬至陳設進收日遠先行奏聞象送馴象所馳送御馬監收養至期令進

內府陳設

一凡進虎豹禽鳥之類到於會同館就令畜養之人喂養具數奏聞送所司收領至期進內府丹墀內陳設

一凡進金銀器皿珍寶疋之類須同貢獻之人驗視明白具寫奏本仍以器具裝盛或黃袱封褁分撥館夫一同貢獻之人收管先期一日關填勘合開報門單次日早照進內府於殿前丹陛等處陳設一一交付長隨內使收受

一凡進蘇木胡椒香蠟藥材等物萬數以上者船至福建廣東等處所在布政司隨即會同都司按察司官檢視物貨封舟(上夭下山)者完密聽候先將番使起送赴京呈報數目除國王進貢外番使人伴附搭買賣物貨宮給價鈔收買然後布政司仍同各衙門官將貨稱盤見數分豁原報附餘數目差人起解前來本部委官及行戶部都察院委官會同差督人夫運進承運等庫稱盤入庫本部先期開寫各庫該收物貨手本於午門關領各門勘合填寫照進并出給長單令該庫批寫實收數目回部備照一朝貢諸番及四夷土官去處

番國

高麗國 【 東海】 暹羅國 【 南海】 琉球國 【 南海】

占城國 【 南海】 真臘國 【 南海】 安南國 【 南海】

日本國 【 東海】 爪哇國 【 南海】 瑣里

西洋瑣里 三佛齊 浡泥國

百花國 覽邦國 彭亨國

淡巴國 須文達那國

西南夷

四川

烏蒙軍民府 烏撒軍民府

芒部軍民府 金筑安撫司

盧山長官司 慕役長官司

西堡長官司 大華長官司

寧谷寨長官司 頂營長官司

十二營長官司 安順州

貴州宣慰司 平茶洞長官司

播州宣慰司 龍州

程番長官司 永寧州

鎮寧州 康佐長官司

建昌衛 建安州

禮州 柏興州

酉陽宣撫司 本□長官司

方番長官司 黎州

邛部軍民府 德昌府

普安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

長河西 天全六番招討司

阿昔簇長官司 占藏先結簇長官司

(虫各)匝簇長官司 北定簇長官司

祁命簇長官司 阿昔洞簇長官司

勒都簇長官司 班班簇長官司

者多簇長官司 麥匝簇長官司

石砫宣慰司 泥溪長官司

雷坡長官司 沐川長官司

平夷長官司 蠻夷長官司

馬湖府 岳希蓬長官司

隴木頭長官司 靜州長官司

里州 建昌府

闊州 中縣

碧舍縣 會川府

武安州 永昌府

隆州 姜州

黎溪州 府龍縣

會埋州 威龍州

昌州 普濟州

廣西

龍英州 江州

龍州 思明府

陀陵縣 養利州

上下涷州 思陵州

萬承州 安平州

太平州 都結州

羅陽縣 思城州

結倫州 鎮遠州

左州 崇善縣

茗盈州 南丹州

結安州 永康縣

思同州 東蘭州

那地州 全茗州

利州 鎮安府

田州府 泗城州

奉議州

雲南

姚安軍民府 姚州

元江府 廣通縣

平緬宣慰司 東里軍民宣慰司

八百宣慰司 麗江府

景東府 楚雄府

鶴慶府 尋甸府

鄧川州 海東土官

賓居土官 小雲南土官

臨安府習峨縣 大理府

湖廣

施南宣慰司 忠建安撫司

思南宣慰司 永順宣慰司

臻部六洞黃坡等處長官司

保靜宣慰司 曲靖軍民府

西城

西天泥八剌國 朵甘

沙州 烏思藏

撒立畏兀兒 撒來

撒馬兒罕

   賓客

凡四夷歸化人員及朝貢使客初至會同館主客部官隨即到彼點視正從定其高下房舍鋪陳一切處分安妥仍加撫綏使知朝廷恩澤

一下程分豁正從人數扎付膳部五日一次照例支送酒肉茶(麥丐)飲食之物

一管待量其來人重輕合與茶飯者定擬食品卓數扎付膳部造辦主客部官一員或主席或分左右隨其高下序坐以禮管待仍令教坊司供應

   給賜

一凡諸番四夷朝貢人員及公侯官員人等一切給賜如往年有例者止照其例無例者斟酌高下等第題奏定奪然後本部官具本奏聞關領給賞

一凡賞賜金銀鈔錠四帛之類金銀請長隨內官關領匹帛係內承運庫收貯冠帶衣靴係工科工部官收掌鈔錠係戶部官收掌主客部官分投關領其物或於奉天門或奉天殿丹墀或華蓋殿用卓頓放引受賜人朝北立置物於前受賜人叩頭畢以物授之如多至十人百人則先以所賜之物唱名分授各人行列叩頭畢於該科出帖赴午門倒換勘合照出所賜之物復令次日謝恩

一凡遠夷之人或有長行頭疋及諸般物貨不係貢獻之數附帶到京願納入官者照依官例其奏關給鈔錠酬其價值

 兵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軍衛武官選授之政其屬有四曰司馬職方駕部庫部

  司馬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武官勳祿品命

   銓選

    官制

凡內外大小軍職衙門官員俱有額數

都督府

左都督 右都督 都督同知 都督僉事

留守司

正留守 副留守 指揮同知

都指揮司

都指揮使二員 都指揮同知二員

都指揮僉事四員

指揮使一員 指揮同知二員

指揮僉事四員 衛鎮撫二員

正千戶一員 副千戶二員

所鎮撫二員 百戶一十員

儀衛司

儀衛正一員 儀衛副二員

典仗六員

    勳錄

凡武官一品至六品所授上柱國至武騎尉曰勳歲支俸米曰祿遇有除授官員須要明白照品定擬其品級次第詳於吏部職掌

    武官資格

凡內外軍職官員俱有原定資格

正一品

左都督 右都督

從一品

都督同知

正二品

都督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從二品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

各衛指揮使

從三品

留守司指揮同知 各衛指揮同知

正四品

各衛指揮僉事

正五品

儀衛正 正千戶

從五品

衛鎮撫 儀衛副 副千戶

正六品

典仗 百戶

從六品

所鎮撫

    除授官員

凡武官或有功陞除或調除別衛或為事復職若見缺官員應合調補遇有前項官員到部須要審取從軍腳色委官齎赴內府比對貼黃中間歸附年月征克地方陞轉月日衛所流官世襲相同然後具本明著緣由連人引至御前陳奏請旨轉調除授或奉特旨陞遷隨將欽與職事花名衛所流官世襲及陞調緣由就於御前陞選仍照選簿內條寫榜文次日入奏將引選過官員看畢抄榜給憑定限到任仍行該府轉行所在衛所催任繳憑

    襲職替職

凡軍官亡故年老征傷須以嫡長兒男承襲替職或嫡長男早喪及篤廢殘疾則嫡孫襲替如無嫡子嫡孫則庶長子孫襲替若嫡庶子孫俱無方許弟姪襲替其應合承繼弟男子姪務要曾經操練弓馬熟閑并當該衛所正官保結呈送其審供查黃引選等項緣由並與除授官員相同

    陞用總小旗

凡總小旗缺役務選年深精壯勇敢軍人小旗併鎗軍人併鎗得勝陞小旗小旗併鎗得勝陞總旗須憑各府照會開繳當該衛所保結文狀到部然後類寫具奏請旨准用仍咨呈該府行下各該衛所收補或奉旨取用年深總旗除授須自各衛取勘從軍腳色保結呈送到部仍審實來歷相同具本引奏選用其附選出榜抄榜給憑催任一如除授官員施行

   貼黃

    寫黃續黃

凡除官開寫年籍從軍腳色赴內府清理明白寫黃仍寫內外貼黃與正黃關防走號合同請寶鈐記正黃送銅櫃收貯內外黃各置文簿附貼亦於內府收掌遇有陞調襲替官員次日即具陞轉襲替緣由奏聞貼揭續附如有事故亦須總為置簿揭下附貼以憑稽考

    缺官

凡遷調致仕并犯罪罷職等項官員行移到部知會即便作缺類寫缺本進赴內府遇有欽依除調補缺官員隨於御前銓注以憑附選

    更名復姓

凡軍官或年幼過房乞養今將本姓或幼名到部更改必須明著緣由奏

聞准改仍將改換緣由續附貼黃

   優給

凡軍官亡故遺下嫡長子女年未出幼或母年老或無嫡子嫡孫次及庶子或弟或姪合得優給養贍者須憑各衛保結起送到部審取故官從軍腳色一體委官齎赴內府比對貼黃相同具奏如是奉旨欽與優給隨即於御前附寫欽與優給文簿扣筭出幼年分明白開寫歲數至某年住支或奉特旨陞等優給及流官特與世襲亦須隨即明白注寫通行抄出緣由立案行移錦衣衛作數放支其征進陣亡傷故病故總小旗兒男一體引奏定奪

   誥(來力)

    給授

凡武官所授一品至五品曰誥命六品以下曰(來力)命其有應合給授者須憑各官報到從軍腳色比對內外貼黃年籍并見授職事流世相同然後奏聞謄黃照品定奪散官寫誥給授如犯法得罪應合追奪到部進送內府收貯若充軍征進者置簿編收其典刑及亡故無嗣者會官燒毀

正一品 【 初授特進榮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 【 初授榮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 【 初授驃騎將軍 陞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

從二品 【 初授鎮國將軍 陞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

正三品 【 初授昭勇將軍 陞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

從三品 【 初授懷遠將軍 陞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正四品 【 初授明威將軍 陞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

從四品 【 初授宣武將軍 陞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

正五品 【 初授武德將軍陞授武節將軍】

從五品 【 初授武略將軍陞授武毅將軍】

正六品 【 初授昭信校尉陞授承信校尉】

從六品 【 初授忠顯校尉陞授忠武校尉】

    封贈

凡武職有功應封贈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欽定資格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四品以下封贈一代各照見任職事依例封贈

正一品至從六品

曾祖父祖父父各照見授職事對品封贈

正從一品

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二品

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三品

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

正從四品

母妻各封贈恭人

正從五品

母妻各封贈宜人

正從六品

母妻各封贈安人

    加贈

凡武官歿於王事者照依生前職事加贈二等死於鋒鏑者照依生前職事褒贈三等

   軍務

    開設衛所

凡天下要衝及邊防去處奉旨(來力)立衛所即便行移禮部鑄印作缺入奏請旨除調官員仍行所在官司開設撥軍守禦

    整點軍士

凡內外衛所軍士隊伍俱有定數如是奉旨差人點視填給勘合戶由於內明寫收軍來歷緣由除開設衙門原有旗軍外其續後調到補伍軍士必須窮究原伍旗軍下落明白庶不迷失軍伍如是伍內空歇未填勘合亦須咨呈該府著令勾補以憑填給其新收軍人應關戶由者一體照戶出給勘合戶由

    聲息

凡腹裏邊境險要去處或有嘯聚者飛報聲息到部火速入奏母得遲滯

   賞賜

凡奉特旨賞賜軍官須憑來文開寫姓名職事衛所欽賞銀鈔匹等項數目審對明白具本引奏給賞

  職方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之職天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堠之政

   城隍 【 謂城池也】

凡天下都司并衛所城池軍馬數目必合周知或遇所司移文修築須要奏聞差人相度准令守禦軍士或所在民人築造然後施行計天下都司衛所

都司一十七處 留守司一處

內外衛三百二十九處守禦千戶所六十五處

上十二衛

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羽林左衛

羽林右衛 府軍衛 府軍左衛

府軍右衛 府軍前衛 府軍後衛

虎賁左衛 錦衣衛 旗手衛

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

左軍都督府

在京

留守左衛 鎮南衛 水軍左衛

驍騎右衛 龍虎衛 英武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在外

浙江都司

杭州右衛 杭州前衛 台州衛

寧波衛 處州衛 紹興衛

海寧衛 昌國衛 溫州衛

臨山衛 松門衛 金鄉衛

定海衛 海門衛 磐石衛

觀海衛 海寧千戶所 衢州千戶所

嚴州千戶所 湖州千戶所

遼東都司

定遼左衛 定遼右衛 定遼中衛

定遼前衛 定遼後衛 鐵嶺衛

東寧衛 瀋陽中衛 海州衛

蓋州衛 金州衛 復州衛

義州衛 遼海衛 三萬衛

廣寧左屯衛 廣寧右屯衛 廣寧前屯衛

廣寧後屯衛 廣寧中護衛

山東都司

青州左護衛 青州護衛 兗州護衛

兗州左護衛 登州衛 青州左衛

萊州衛 寧海衛 濟南衛

平山衛 德州衛 樂安千戶所

膠州千戶所 諸城千戶所 滕縣千戶所

右軍都督府

在京

虎賁右衛 留守右衛 水軍右衛

武德衛 廣武衛

在外

雲南都司

雲南左衛 雲南右衛 雲南前衛

大理衛 楚雄衛 臨安衛

景東衛 曲靖衛 金齒衛

洱海衛 蒙化衛 馬隆衛

平夷衛 越州衛 六涼衛

鶴慶千戶所

貴州都司

貴州衛 永寧衛 普定衛

平越衛 烏撒衛 普安衛

層臺衛 赤水衛 威清衛

興隆衛 新添衛 清平衛

平壩衛 安莊衛 龍里衛

安南衛 都勻衛 畢節衛

黃平千戶所

四川都司

成都左護衛 成都右護衛 成都中護衛

成都左衛 成都右衛 成都前衛

成都後衛 成都中衛 寧川衛

茂州衛 建昌衛 重慶衛

敘南衛 蓀州衛 盧州衛

松藩軍民指揮司 巖州衛

青州千戶所 保寧千戶所 威州千戶所

雅州千戶所 大渡千戶所

陝西都司

西安左護衛 西安右護衛 西安中護衛

西安左衛 西安右衛 西安前衛

西安後衛 華山衛 泰山衛

延安衛 綏德衛 平涼衛

慶陽衛 寧夏衛 臨洮衛

鞏昌衛 西寧衛 漢中衛

涼州衛 莊浪衛 蘭州衛

秦州衛 岷州軍民指揮司

洮州衛 河州軍民指揮司

甘肅衛 山丹衛 永昌衛

鳳翔千戶所 金州千戶所 寧夏中護衛

甘州中護衛 西河中護衛

廣西都司

桂林左衛 桂林右衛 桂林中衛

南寧衛 柳州衛 馴象衛

梧州千戶所

中軍都督府

在京

留守中衛 神策衛 廣洋衛

應天衛 和陽衛 牧馬千戶所

在外

直隸

揚州衛 和州衛 高郵衛

淮安衛 鎮海衛 滁州衛

太倉衛 泗州衛 壽州衛

邳州衛 大河衛 沂州衛

金山衛 新安衛 蘇州衛

儀真衛 徐州衛 安慶衛

宿州千戶所

中軍留守司

鳳陽右衛 鳳陽衛 鳳陽中衛

皇陵衛 留守左衛 留守中衛 長淮衛

懷遠衛 洪唐千戶所

河南都司

歸德衛 陳州衛 弘農衛

汝寧衛 潼關衛 河南衛

睢陽衛 宣武衛 信陽衛

彰德衛 武平衛 南陽衛

寧國衛 懷慶衛 寧山衛

穎川衛 安吉衛 穎上千戶所

河南左護衛 河南中護衛 河南右護衛

前軍都督府

在京

天策衛 龍驤衛 豹韜衛

龍江衛 飛熊衛

在外

直隸

九江衛

湖廣都司

茶陵衛 武昌衛 武昌左衛

黃州衛 永州衛 岳州衛

蘄州衛 施州衛 長沙護衛

辰州衛 安陸衛 襄陽衛

常德衛 沅州衛 寶慶衛

沔陽衛 長沙衛 衡州衛

衢塘衛 鎮遠衛 平溪衛

清浪衛 偏橋衛 五開衛

九溪衛 荊州左護衛 荊州中護衛

靖州衛 永定衛 郴州千戶所

夷陵千戶所 桂陽千戶所 德安千戶所

忠州千戶所 安福千戶所 道州千戶所

大庸千戶所 天平千戶所 麻遼千戶所

枝江千戶所 武岡千戶所 崇山千戶所

長寧千戶所 武昌左右中三護衛

福建都司

福州中衛 福州左衛 福州右衛

興化衛 泉州衛 漳州衛

福寧衛 鎮東衛 平海衛

永寧衛 鎮海衛

福建行都司

建寧左衛 建寧右衛 建陽衛

延平衛 邵武衛 汀州衛

將樂千戶所

江西都司

南昌左衛 南昌前衛 袁州衛

贛州衛 吉安衛 饒州千戶所

安福千戶所 會昌千戶所 永新千戶所

南安千戶所 建昌千戶所 撫州千戶所

鉛山千戶所 廣信千戶所

廣東都司

廣州前衛 廣州左衛 廣州右衛

南海衛 潮州衛 雷州衛

海南衛 清遠衛 惠州衛

肇慶衛 廣州後衛 程鄉千戶所

高州千戶所 廉州千戶所 萬州千戶所

儋州千戶所 崖州千戶所 南雄千戶所

韶州千戶所 德慶千戶所 新興千戶所

陽江千戶所 新會千戶所 龍州千戶所

後軍都督府

在京

橫海衛 鷹揚衛 興武衛

江陰衛 蒙古左衛 蒙古右衛

在外

北平都司

燕山左衛 燕山右衛 燕山前衛

大興左衛 永清左衛 永清右衛

濟州衛 濟陽衛 彭城衛

通州衛 蘇州衛 密雲衛

真定衛 永平衛 山海衛

遵化衛 居庸關千戶所

北平行都司

大寧左衛 大寧右衛 大寧中衛

大寧前衛 大寧後衛 會州衛

營州中護衛 興州中護衛

山西都司

太原左衛 太原右衛 太原前衛

振武衛 平陽衛 鎮西衛

潞州衛 蒲州千戶所 廣昌千戶所

沁州千戶所 寧化千戶所 鴈門千戶所

山西行都司

大同左衛 大同右衛 大同前衛

蔚州衛 朔州衛

北平三護衛

燕山左護衛 燕山右護衛 燕山中護衛

山西三護衛

太原左護衛 太原右護衛 太原中護衛

   軍役

凡內外衛所軍士俱有定數大率以五千六百名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名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一名為一百戶所其有衛分軍士數多千百戶所統則一每一百戶內設總旗二名小旗一十名管領鈐束大小相維以成隊伍管軍官員操練撫綏務在得宜毋敢紊亂空歇若逃故老疾勾丁代補中間解同名并各項充軍重復非止一端條開于後

    收補軍士

凡遇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縣勾解內外衛所逃故軍人正身并戶丁到部審實明白逃軍照例斷發有能自首者免罪復役其補役戶丁如在京衛分填給勘合差人送發該衛交割在外衛所送赴該府通類差人押送取收管回照仍行移各衛收役年老殘疾發回兌換壯丁其幼小戶下無丁者年十三四以上送衛操練七八歲以下或發在營或發原籍依親行移該衛紀錄候長成勾補其有姦頑故推老疾不將壯丁補役者問罪如律仍勾壯丁若長解不行用心管押以致逃脫依律責限發回根捕受贓脫放送法司問罪其有民人首報投軍并遠年歇役軍丁首報著役無衛分者照發外衛有原衛者就發充軍仍行原籍官司體勘若有窺避提送法司問罪

    重役

凡有陳告一戶或為垛集首報收集或為事問發在京在外衛所重復充軍二名三名者須行各衛著落當該官吏保勘明白及揭照黃冊果係同戶別無人丁具奏定奪其有為事免罪充軍正身并丁多者不准如有隱瞞丁口朦朧陳告者問罪如律

    (上竹下雙)名

凡有陳告本戶係是民籍止與故軍同名同姓被里甲人等賣放正軍朦朧(上竹下雙)逃者發回合干有司提對曾經府縣陳告不理著令所管上司衙門歸問若俱不理必須給批差人先提當該吏典并事內干問人數送法司對問其有干問府縣官員具奏提取若被在衛軍人供指就便送法司對問果係故軍生前妄報坐名勾取者揭照黃冊是實改正發回為民仍行原衛著落親管官旗挨勾應補正軍

    軍士缺伍

凡內外衛所軍人或有死亡戶絕或有陞調或為事起發等項缺下隊伍須要行移衛所保勘明白許令除豁即於多餘軍內撥補若死亡止有幼丁許令本衛紀錄在伍作數其在逃未獲務要根勾正身俱各不許撥補

    老疾軍人

凡內外衛所軍人或征進工作傷殘或患痼疾及年老不堪征差者須要保勘相驗是實許令戶下壯丁代役若無少壯止有幼小人丁許令該衛紀錄操練仍令老疾隨營如果戶絕無人揭籍查勘明白具奏除豁聽令隨營或依親還鄉缺下軍伍於多餘軍內撥補

   關津

    設置巡檢司

凡天下要衝去處設立巡檢司專一盤詰往來姦細及販賣私鹽犯人逃軍逃囚無引面生可疑之人須要常加提督或遇所司呈稟設置巡檢司差人踏勘果係緊關地面奏聞准設行移工部蓋造衙門吏部銓官禮部鑄印行移有司照例於丁糧相應人戶內僉點弓兵應役

    斷發逃軍囚徒

凡各處巡檢司弓兵并老人里甲人等獲解內外衛所逃軍及囚徒無引人并販賣私鹽犯人等項到部審問明白一次二次在逃囚軍本部照例剌字依律杖斷原伍舊軍并餘丁照例剌字若係在京軍人調發外衛在外衛所軍人仍發原衛著役隨營鹽徒編發充軍私鹽進納載鹽船隻驢匹入官原捕弓兵人等照例給賞其有征進在逃并三次在逃軍人及囚徒無引等項俱送法司并原問衙門查照發落

   烽堠 【 謂煙墩也】

凡邊防去處合設煙墩并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稈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

   圖本

凡天下要衝及險阻去處合畫圖本并軍人版籍須令所司成造送部務知險易

  駕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輿輦車及天下傳驛廄牧

   鹵簿

凡正旦冬至聖節會同錦衣衛陳鹵簿大駕於殿之東西須要各依次序毋得錯亂有失朝儀

黃麾一對 降引旛五對 告止旛五對

傳教旛五對 信旛五對 龍頭竿五對

戈氅十對 戟氅十對 儀鍠氅十對

朱雀幢一 玄武幢一 青龍幢一

白虎幢一 金節三對 豹尾二對

羽葆幢三對 梧杖三對 立□三對

臥□三對 儀刀三對 戟十二對

班劍三對 響節十二對 龍戟三對

鐙杖三對 金(金戊)三對 骨朵三對

金水罐一 金盆一 金腳踏一

金馬杌一 鞍籠一 紅紗燈籠一對

紅油紙燈籠三對 紫羅素方傘四把

紅羅素方傘四把 黃羅直柄繡傘四把

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紅羅單龍扇十把

黃羅單龍扇十把 黃羅雙龍扇二十把

紅羅雙龍扇二十把 紅羅素扇二十把

黃羅素扇二十把 紅羅繡雉方扇十二把

紅羅繡花扇十二把 玉輅一(口郁) 大輅一(口郁)

九龍車一 步輦一 馬十二疋

   羽儀

凡郊祀弔喪臨祭車駕出入合用某等羽儀導引會同錦衣衛須要各依定制陳布毋得相參

   儀仗

凡皇太子親王出入合用儀仗依制陳導如有損壞移咨工部如法修飾

    皇太子儀仗

金交椅一把腳踏全 金盆罐一副手巾全

紅紵絲拜褥一條 青孔雀扇六把

青花扇四把 青方扇四把

紅繡直柄傘二把銀鈴全 青方傘二把

紅羅銷金傘一把

紅羅銷金雨傘一把 羽葆幢三對

降引旛一對 儀鍠氅三對 戈氅三對

戟氅三對 金節二對 響節六對

骨朵二對 金(金戊)二對 金鐙二對

立□二對 臥□二對 儀刀二對

班劍二對 梧杖二對 戟六對

紗燈三對 (沈去水改魚)燈三對 帳房一座

幃幙一對 金馬杌一副

    親王儀仗

金交椅一把腳踏全 間抹金盆罐一副

金香爐一箇 抹金銀香盒一箇

班劍一對 儀刀四對 梧杖一對

響節四對 羽葆幢一對 降引旛一對

骨朵一對 臥□一對 立□一對

金(金戊)一對 金鐙一對 儀鍠氅一對

殳(口棄)一對 傳教旛一對 信旛一對

告止旛一對 金節一對 挑心節一把

麾幢一對 戟十對 夾(矛肖)一對

(矛肖)十對 盾十對 戈氅一對

戟氅一對 紅羅銷金圓傘一把

紅羅曲蓋繡傘二把 紅羅繡圓傘二把

紅羅青方傘四把 紅羅青圓傘二把

紅羅青方傘二把 紅絹銷金雨傘一把

紅羅繡方扇四把 紅羅繡圓扇四把

青羅繡孔雀圓扇六把 紅紗燈籠一對

   守衛軍士食錢

凡在京上十二衛守衛隨駕軍人每名一直三日食錢鈔三百文先期一日令各衛將軍名數具手本報進內府本部官一員攢類軍名并該支鈔錠總數送禮科關鈔令該管守衛官領去給散如有公差患故名數食錢明白扣除不許別將軍人頂替冒支

   牌面

凡隨駕官員力士校尉須憑牌面守衛其牌面內府印綬監掌管輪直官員人等於簿上明白附寫花名畫字給領如遇下直務要交割明白勾消庶無差失其在外新設衛所申素守禦夜巡銅牌須要定奪數目編置字號移咨禮部鑄印就送該府給發

   驛傳

凡天下水馬驛遞運所專一遞送使客飛報軍情轉運軍需等項合用馬驢船車人夫必因地理要衝偏僻量宜設置其僉點人夫設置馬驢船車什物等項俱有定例須要常加提督有司整治或差人點視不許空歇但有人夫馬驢船車什物損壞缺少將有司并驛所當該官吏坐罪仍督併脩理補買

    馬驛

凡馬驛設置馬驢不等如衝要去處或設馬八十疋六十疋三十疋其餘雖非衝要亦係經行道路或設馬二十疋十疋五疋大率上馬一疋該糧一百石中馬一疋該糧八十石下馬一疋該糧六十石其命點人戶先儘各驛附近去處僉點如果不敷許於相鄰府縣點差如一戶糧數不及百石者許眾戶輳數共當一夫其收買馬疋鞍轡(毛亶)衫什物驛夫各照田糧驗數出備一各驛馬疋須分上中下三等馬膊上懸挂小牌明寫等第憑符應付一各驛馬夫須置銅鈴遇有緊急公務將懸帶馬上前路驛分專一聽候鈴聲隨即供應不致妨誤一各驛馬鞍巳置木綿及(毛亶)塌軟座經過使客不許將(毛亶)衫於馬鞍上墊坐如遇陰雨方許給付(毛亶)衫雨帽

    水驛

凡水驛設船不等如使客通行正路或設船二十隻十五隻十隻其分行偏路亦設船七隻五隻大率每船該設水夫十名於有司人戶納糧五石之上十石之下點充不拘一戶二戶相合俱驗所該糧數輪流應當

    遞運所

凡遞運所設置船隻不等如六百料者每隻水夫十三名五百料者每隻水夫十二名四百料者每隻水夫十一名三百料者每隻水夫十名其水夫皆於五石以下糧戶內點差一每所設置車輛不等如大車一輛載米十石者人夫三名牛三頭布袋十條小車一輛載米三石者人夫一名牛一頭每夫一名辦牛一頭於十五石糧戶內點充如無相應人戶許眾戶輳糧共當一遞運船隻俱用紅油刷飾每船置牌一面開寫本船字號料數及水夫姓名檣柁篙櫓篷索鐵錨篾纜等項一應浮動什物數目常川懸桂務要牌不離船以憑點視如是船隻什物損壞缺少即申合干有司委官計料脩補一遞到官物所官驗實物件斤重擔數多寡隨即計筭船隻料數差撥裝運不許將前路運船越過遞送其長擇人員不許索要過料船隻及多取水夫夾帶私巳物貨所官亦不許徇情應付

    開設驛所

凡新開地方堪設驛分遞運所或舊設驛所廂離窵遠往復不便可以添設須要差人踏勘明白取勘彼處鄉村市鎮畫圖貼說回報驗其里路遠近同應設驛所船車馬驢數目具奏移咨工部蓋造衙門吏部銓官禮部鑄印合用人夫行移有司照例僉點

    市民馬戶

凡市民馬戶俱係浙江并直隸蘇松等府市居人馬編發鳳陽河南陜西北平等處緊要驛分當站每上馬一疋一百三十八戶中馬一疋一百十八戶下馬一疋九十八戶每馬各就原定戶內選丁多者四戶充馬頭在驛走遞如馬頭戶絕體勘明白仍於本馬原編戶內僉補

    囚充站戶

凡因充水馬人夫俱係為事免罪發充前役正身病故須要戶丁補役不在消乏之例

    應合給驛

一齎擎詔旨制諭

一飛報軍務重事

一奉特旨差遣給驛者

一親王進賀表箋及差官齎王奉本赴京奏事

一欽差各部官監察御史往各處追問等項并帶去問事人監生書吏人等水路驛船陸路驢疋

一公侯駙馬都督將帶從人一名

    應付腳力

一在京差辦事官行人舍人往各處催攝公事水路應付順便船隻陸路遠者應付腳力或車輛驢疋

一四夷番使各處土官來朝并回還水路遞運船陸路腳力

一力士校尉差去雲南四川兩廣福建水路應付巡檢司船裝送

一文武官員到任一千五百里之外

一老疾軍人軍屬寡婦并病故官員遺下家小還鄉

一為事編發差試百戶管領前去雲南遼東大寧等處充軍并撥守雲南大寧遼東等處補役軍人水路應付船隻

    陳告消乏

凡糧僉水馬遞運人戶陳告消乏驛所即申有司體勘是實就便僉替不許刀蹬靠損

    符驗

凡在內公差人員係軍情重務及奉特旨差遣給驛本部填給勘合所差人員轉赴內府關領符驗給驛前去事完就便銷繳

    急遞鋪

凡十里設一鋪每鋪設鋪長一名鋪兵要路十名僻路或五名或四名於附近有丁力田糧一石五斗之上二石之下點充須要少壯正身每鋪設十二時日晷一箇以驗時刻鋪門首置立牌門一座并牌額全常明燈燭一副簿曆二本鋪兵每名合置夾板一副鈴攀一副纓鎗一把棍一條回曆一本

一遞送公文照依古法一晝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鋪晝夜須行三百里但遇公文到鋪不問角數多少須要隨印遞送無分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鋪司預先出鋪交收隨即於封皮格眼內填寫時刻該遞鋪兵姓名速令鋪兵用袱包褁夾板拴繫齎小回曆一本急遞至前鋪交收於回曆上附寫到鋪時刻以憑稽考毋致停滯差迷如是公文到來不即遞送停積等待因而失誤事機者問罪

一各州縣於額設司吏內選充鋪長一名專一巡點所轄鋪分督令各鋪司兵如法走遞親臨府州縣提調官常加檢點鋪長失於整點隨即問罪每月置立文簿當該提調官署押附寫遞過公文時刻角數以憑稽考

一無印信文字不許入遞其各衙門但有入遞公文須要堅厚好紙封褁轉遞各鋪明白附曆於上開寫並無破損并不曾拆動原封但有磨擦破壞及拆動原封者就將來文封皮上寫記原遞鋪兵姓名遞發及將遞來鋪兵拘提解官有司即為追究

一鋪舍損壞什物不完鋪兵數少及有老弱之人在鋪當役者有司提調官吏即便修理僉點補替

   馬政

    廄牧

凡大僕寺所屬十四牧監九十八群專一提調牧養孳生馬騾驢牛其養戶俱係近京民人或五戶十戶共養一疋每騍馬歲該生駒一疋若人戶不行用心孳牧致有虧欠倒死就便著令補買還官每歲將上年所生馬駒起解赴京調撥本寺每遇年終比較或群監官員怠惰或人戶奸頑致有馬疋瘦損虧欠數多依例坐罪

    關換

凡官軍關撥馬疋操練行移到司須要該衛官吏保結關馬官軍原有馬疋下落果係曾經征進慣戰人數及無馬疋方纔具奏關撥後有事故該衛拘收還官其官軍人等奉旨關換馬疋亦須備知數目

    折糧

凡各處起解折糧馬疋到部須令獸醫辨驗明白具奏送御馬監交收

    收買

凡官給價鈔於各處收買并茶易到馬疋或就彼處給軍騎坐或起解赴京交納須知其數

   力士校尉

凡力士校尉俱係隨駕人數於民間丁多相應人戶內僉點有力精壯無過犯體氣之人應當皆撥錦衣旗手等衛著役如有事故即照原籍另戶僉補如解到部照依所補姓名送發該衛果係在逃正身就送該衛發落若正身不獲解到戶丁照地方發遣充軍仍挨勾正身

  庫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國戎器儀仗辨其出入之數

   軍器

凡內外官軍合用衣甲鎗刀弓矢等器必須總知其數如遇各衛移文到部申索轉行工部定奪關撥

   勘合

凡本部應有行移并催攝一應公務須將出事緣由開寫手本赴內府關填勘合照會各布政司劄付直隸府州務要將坐去事件施行作急回報每遇年終查理但有未完事件將各司府州承行官吏具奏提問務要完結

   給聚

凡文武官員并軍士人等搬取家小完聚行移所在官司起取審實送發完聚或有陳告父母兄弟伯叔子姪先因遠年兵革離散今知下落告取完聚須要行移所在官司體勘相同以憑給聚其有應給之人見當軍役具奏定奪及軍屬寡婦還鄉行移應天府給引照回

   根捕逃軍勾捕軍士

凡各衛所開報逃故并老疾勾丁代役軍人先須查對鄉貫住址明白具手本赴內府給批差人前去著落有司官吏逃軍根捉正身如正身未獲先將戶丁起解補役仍根捉正身補替其故軍勾取戶內壯丁補役如別無壯丁止有幼小兒男取官吏保結回報行移該衛照勘相同紀錄候長成勾補若送回老疾軍人就留原籍住坐將戶下壯丁起解替役如勾無戶籍或住址差拗名姓不同或係另籍民戶乃有戶絕無丁有司體勘回申到部行移該衛照勘在營有無長幼人丁并著落原管官旗務要挨究明白回報定奪勾補若衛所官吏并老疾軍人朦朧妄報依律問罪如原勾軍數不完及勾到軍人中途在逃仍著落原差人員前去勾捉若在外遷延違限送法司問罪

   雜行

    俸給

凡本部官吏人等并合屬五城兵馬司典牧所大勝關會同館等衙門官吏俸給每月初明白立案將實支官吏姓名并該支米數劄付該部填給勘合委官下倉放支如有事故臨倉扣除還官仍將實支米數回呈立案

    印色

凡本部合用印色支銷盡絕移咨工部轉行該庫放支

    紙劄

凡本部合用紙劄移咨刑部於贓罰鈔內關支價鈔買用明白立案開銷以憑稽考

    考覈

凡本部所屬太僕寺并各牧監群五城兵馬司典牧所大勝關會同館等衙門官吏但有考滿必從本衙門開報年籍鄉貫腳色職役并行過事蹟到部以憑考覈咨送吏部定奪

    拘收皮張

凡軍民官司解到馬騾驢牛等項皮張鬃尾并肉臟變賣錢鈔到部錢鈔具手本送赴該庫交納皮張鬃尾咨送工部交收仍取實收附卷

    軍士鹽糧

凡馬步軍士月支糧鹽并典牧所養馬象人冬夏布疋月支鹽糧遇有公文到部總其名數行移該部放支

    皂隸

凡各衙門官員合用根隨皂隸俱於法司取撥笞杖囚人應役必須明立文案簿籍開寫姓名鄉貫應該拘役年月發送某衙門著役遇滿撥替其有在逃即便根捉仍送法司問罪若病故者照名行移法司撥補

 刑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其屬古有四部曰憲部比部司門部都官部洪武二十三年因天下庶務浩繁欽改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福建山東北平四川山西湖廣廣東廣西河南陜西各令清理一布政司刑名等事其雲南布政司隸陜西部仍量其繁簡帶管直隸府州并在京衙門每部仍分憲比司門都官四科以領其事凡遇刑名各照部分送問發落

浙江部帶管

中軍都督府 神策衛 和陽衛

留守中衛 廣洋衛

直隸和州

江西部帶管

前軍都督府 龍驤衛 府軍前衛

龍江衛 天策衛

直隸廬州府

福建部帶管

戶部 金吾後衛 應天衛

牧馬千戶所

直隸常州府 廣德州

山東部帶管

左軍都督府 兵部 羽林右衛

尚寶司 典牧所

直隸鳳陽府 滁州

北平部帶管

吏部 金吾前衛 太醫院

直隸蘇州府

四川部帶管

工部 府軍衛 僧錄道錄司

直隸松江府

山西部帶管

旗手衛 驍騎右衛 龍虎衛

翰林院 欽天監 五城馬司

直隸鎮江府 徐州

湖廣部帶管

右軍都督 虎賁右衛 留守右衛

水軍右衛

直隸池州府 寧國府

廣東部帶管

府軍左衛 水軍左衛 虎賁左衛

錦衣衛 留守左衛

直隸應天府

廣西部帶管

通政使司 鎮南衛 五軍斷事官

直隸徽州府 安慶府

河南部帶管

禮部 羽林左衛 武德衛

府軍右衛 光祿司 太常司

國子監 儀禮司 教坊司

直隸揚州府 淮安府

陜西部帶管

後軍都督府 豹韜衛 府軍後衛

蒙古左右衛 橫海衛 興武衛

江陰衛 鷹揚衛 大理寺

行人司

直隸太平府

雲南布政司

浙江等十二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各掌本布政司并帶管在京衙門直隸府州刑名等事

  憲科

   律令

職制 公式 儀制 人命

名例 盜賊 詐偽 毆

伸冤

   問擬刑名

凡鼓下并通政司等衙門送原告連狀到部先於原告簿內附寫告人姓名鄉貫住址并將告詞於詞狀簿內全文抄畢連人狀判送該部承行該部先行立案責差皂隸將引原告前去召保聽候提人對問取訖保狀附卷照出合問人數具呈本部具手本赴內府刑科給批差人提取及提人到部判送該部歸問先將犯人名數立案責令司獄司監收聽候引問仍差原召保皂隸前去拘換原告與被告通行對問復行案呈本部將原給批文赴內府刑科銷繳其引問一干人證先審原告詞因明白然後放起原告拘換被告審問如被告不服則審干證人如干證人供與原告同詞卻問被告如各執一詞則喚原被告干證人一同對問觀看顏色察聽情詞其詞語抗厲顏色不動者事理必真若轉換支吾則必理虧略見真偽然後用笞決勘如又不服則用杖決勘仔細磨問求其真情若犯重罪贓證明白故意恃頑不招者則用机栲問情狀既實取訖招供服辯判押入卷明立文案開具原發事由問擬招罪照行事理死罪徒流者具寫奏本笞杖罪名止具公文連囚牒發大理寺審候平允回報復行立案除十惡重囚決不待時外餘令司獄司仍前監收聽候依時覆奏處決其餘各付該部發落 【 工役付河南部編軍付陜西部贓罰付湖廣部】 其有發回寧家者主事廳出批送應天府經歷司割給引寧家

   除撥官吏

凡本部十二部遇有除到官員并撥到吏典北平部掌行將年籍鄉貫住址備細腳色開供明白明立文案遇有官吏陞除調用及事故即便作缺行移吏部除撥

   會計糧儲

凡本衙門官吏人等合用俸給每歲會計若干移咨戶部定撥糧長到部送納劄付福建部并委官服同依數交收在倉隨即出給倉鈔付納戶收領候齊足出給通關一樣三本交付糧長收領仍將收過米數通咨戶部知數

   月支俸給

凡本部官吏人等俸給食米每月各部照磨所將各官吏人等分豁舊管放除實在并合支俸給食米數目開付福建部本部查理無差明立文案將前項數目案呈本部劄付該管主事於堂上關領鎖匙於月初開倉仍出給半印勘合將合支米數填寫明白責付各官家人收領放糧主事於原奉劄付內查照相同然後附簿放支

  比科

   律令

役 田宅 倉庫 課程

錢債 市廛

   類進贓罰

凡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應有追到贓物彼處官司用印鈐封批差長解人管解到部照依地方發下該部承行仍照來文內開到金銀鈔貫匹紬絹等項數目案呈本部具手本差官齎赴內府關領進物勘合回部照數填寫明白又具長單一樣二紙編寫字號用使半印勘合堂上官押字用印對查無差將前項贓物原封不動就差原解人同將勘合長單進赴內府該庫各門守衛官并門吏於各長單書名畫字用訖照進關防放進到庫庫官眼同原解人拆開原封照依原進數目撿閘無欠交收入庫將勘合并長單一紙本庫收留存照外有長單一紙本庫官吏出給實收押字用印交付原解人收齎仍於各門打訖照出關防回部附卷仍將長解原批上批寫解到金銀鈔貫等項贓物巳於某年月日進赴內府某庫納訖某部批回原解人將批文齎回該衙門備照其本部問擬犯人除恐嚇詐欺強買賣有餘利科歛求索係取與不和用強生事逼抑取受之贓並還物主外餘有接受枉法不枉法彼此俱罪之贓并應合抄劄犯人家財俱各見數責付庫子收領下庫聽候類解取訖領狀附卷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庫于將收過各部一應贓物備細開寫自某年某月某日為始至某年某月終收到某部某部追抄犯人某人等名下金銀鈔貫匹等項若干開呈湖廣部照數案呈本部關給勘合出具長單如前進納湖廣部照依批回移付各部知會各部又於原卷查照相同然後附卷備照

   收買紙劄

凡本衙門合用奏啟本案驗行移簿籍囚人寫招服辯一應紙刮山西部掌行每季會計合用奏啟本等紙各若干估計合用鈔若干本部明立文案開付湖廣部於贓罰鈔內照數關支差官前去街市及各商販賣去處照依時價兩平收買數足到部堂上官用印封鈐責付庫于收領在庫聽候各部將各季用紙數目呈堂判送湖廣部立案照數關支候至季終銷用盡絕各部開稱為某事用過某色紙若干逐一開付本部將各部花銷紙數查理明白將來付附卷其餘季分如前施行

   處決重囚

凡大理寺秋後覆奏處決重囚如本寺牒至即差皂隸照名於司獄司將犯人押赴法場仍令主事廳具手本會請監察御史等官公同處決批回附卷

   詳擬罪名

凡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遇有問擬刑名笞杖就彼決斷徒流遷徙充軍雜犯死罪解部審錄發落具合的決絞斬凌遲處死罪名各處開坐備細招罪事由照行事理呈部詳議比律允當者則開緣由具本發大理寺覆擬如覆擬平允行移各該衙門如法監收聽候依時差官審決如有決不待時重囚詳擬允當隨即具奏差官前去審決其有情詞不明或出入人罪失出入者駁回改正再問若故出入情弊顯然具奏連原問官吏提問

   歲報罪囚

凡本部問發罪囚每遇年終各該部分開稱自洪武某年正月初一日為始至十二月終本部通問發過囚人若干內凌遲若干斬若干絞若干斬罪免死終身工役若干絞罪免死終身工役若干流罪若干徒罪若干充軍若干隨營若干杖罪若干笞罪若干疏放寧家若干俱付山東部通類如前案呈本部開坐奏

  司門科

   律令

宮衛 關津 郵驛 軍政

廄牧 營造 河防

   編發囚軍

凡本部問有應合充軍者必須照依律與大誥內議擬明白大理寺審無冤枉開付陜西部本部置立文簿注寫各人姓名年籍鄉貫住址明白照依南北籍編成排甲每一小甲軍一十名總甲管軍五十名每百戶該管一百一十二名一樣造冊二本將各總小甲軍人姓名年籍鄉貫住址并該管百戶姓名充軍衛分注寫明白一本進赴內府收照一本同總小甲軍人責付該管百戶領去充軍仍咨呈該府作數如浙江河南山東陜西山西北平福建并直隸應天廬州鳳陽淮安揚州蘇州松江常州和州滁州徐州人發雲南四川屬衛江西湖廣四川廣東廣西并直隸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安慶人發北平大寧遼東屬衛其軍人遇有逃故該管百戶具呈合干上司照籍勾補

合編充軍

販賣私鹽 詭寄田糧 私充牙行

私自下海 閑吏 土豪

應合抄劄家屬 積年民害官吏

誣告人充軍 無籍戶 攬納戶

舊日山寨頭目 更名易姓家屬

不務生理 遊食 斷指誹謗

小書生 主文 野牢子

幫虎 伴當 直司

   皂隸獄卒

凡本衙門皂隸并司獄司看監獄卒山東部掌行各部將一應皂隸開稱本部皂隸若干名內根官幾名聽差幾名直廳幾名本部直堂幾名根官幾名務要明立文案遇有更替本部將新僉皂隸取訖年籍鄉貫住址供狀分豁明白發下該部收役將得替皂隸令主事廳出批送應天府給引寧家

   營造

凡本衙門并司獄司堂廳門窗書案卓椅傘杖鐵槊案衣坐褥等項并官吏公廨墻垣牢房遇有損壞不堪及應有營造俱係四川部掌行案呈本部移咨工部量撥囚人修造係干重務者奏

  都官科

   律令

捕亡 婚姻 犯奸 雜犯

斷獄

   提調□□

凡本部見問囚人設置司獄司監禁每月山東部案呈差委主事一員躬親提調一應牢獄各部每夜又各委官各點本部囚數應柙而柙應枷杻而枷杻應鎖鐐而鎖鐐將監門鎖閉牢固封鎖其總提牢官將鎖匙拘收督令司獄輪撥獄卒直更提鈴至天明各提牢官將監門鎖封看訖令司獄於總提牢官處關領鎖匙眼同開鎖照依各部取囚勘合內名數點放出監各該獄卒管押赴部問畢隨即押回監收頃刻不得摘離左右務要內情不得外出外情不得內入使人知幽囚困苦之狀以頓挫其頑心又行提督司獄人等常加(韋絜)凈不致刑具顛倒獄囚飯食以時接遞毋得作弊刀蹬其有冤抑不伸及淹禁日久不與決者提牢官審察明白呈堂整治

   拘役囚人

凡本部問擬刑名除真犯死罪的決外其餘笞杖徒流雜犯死罪應合准工者議擬明白審錄允當開付河南部本部置立文簿編成字號注寫各囚姓名年籍鄉貫住址并為事緣由工役年限日期分豁滿日充軍疏放終身工役凡遇修砌城垣街道修蓋官員房屋及起築功臣墳塋等項其該衙門移文到部照依工作處所合用笞杖等囚撥付監工人員收領前去工役取訖領狀在卷本部一樣造冊二本編寫字號并領去囚人姓名年籍鄉貫住址及為某事工役幾年幾日分豁滿日充軍疏放終身工役監工某人領去某處工作一本進赴內府一本咨發工部收照候各囚工滿監工人員查理役過工呈具呈工部計筭無欠合准工滿比查原冊相同連人咨發本部又於原卷簿內查理相同然後具手本差官齎赴內府底冊內前件項下注銷明白合疏放者引赴御橋叩頭畢送應天府給引寧家合充軍者付發陜西部照籍編發

    真犯死罪

律令

十惡 變亂成法 朦朧奏啟

棄毀制書印信 漏泄軍情大事

強占良家妻女 背夫在逃改嫁

收父祖妾及伯叔母嫂弟婦

失誤軍機 殺傷來降人及逼勒逃竄

拒捕 激變良民失陷城池

造妖書妖言 盤詰姦細 強盜

盜制書印信 誣執翁奸 劫囚

白晝搶奪傷人 發塚見屍

略人略賣人因而傷人

謀故毆等項殺人 奴婢毆罵家長

威逼期親尊長致死 妻妾毆夫篤疾

奸家長妻女 強奸 竊盜三犯

詐偽 誣告故入人死罪巳決

告謀逆不受理以致攻陷城池

罪囚反禁在逃 故禁故勘平人致死

放火故燒人房屋盜財物者

邀取實封公文 從軍征討私逃再犯

秋糧違限一年之上不足 三犯逃軍

師巫假降邪神及妄稱彌勒佛會

軍人私出外境擄掠傷人

死囚之子孫為父母等自殺

大誥

僧道不務祖風 說事過錢

解罪人 逸夫 濫設吏卒

耆民赴京面奏事務阻當者

擅立幹辦等項名色 閑民同惡

官吏下鄉 擅差職官 魚課擾民

經該不解物 不對關防勘合

關隘騙民 居處僣

上用 市民為吏卒 造作買辦不與價

慶節和買 空引偷軍

臣民倚法為奸 官吏長解賣囚

寰中士夫不為君用 鄉民除患

阻當耆民赴京

    雜犯死罪

律令

盜倉庫錢糧 官吏受贓過□

稱訴冤枉借用印信封皮

私越度關津出外境

私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

投匿名文書告人罪

毆制使及本管長官折傷

遞送逃軍妻小出京城

凌虐罪囚致死者

大誥

官民犯罪買重作輕或盡行買免

攬納戶 安保 斷指誹謗

   申明誡諭

凡貪官污吏玩法頑民有犯罪名各該部分取問明白議擬審允依律發落外將各人所犯情由罪名開付廣西部明立文案照依原犯情罪備榜差人發去各囚原籍張掛申明誡諭其欽依戴罪官員各該部分自行備榜發去原籍任所張掛曉諭取各囚原籍任所官司回文到部完卷

   官吏過名

凡本部十二部遇有問失出入人罪耽誤公事含糊行移等項一應犯該公罪官吏該笞者官收贖吏移付廣西部紀錄候一季終照數類決杖罪以上并取到各衙門官公罪招伏各部亦開付廣西部明立文案候年終案呈通咨吏部紀錄通考黜陟

   類填勘合

凡本衙門遇有追賊提人合行下各布政司直隸府州追問刑名并取招斷決等項開寫犯人姓名鄉貫住址贓物名項并備細緣由移付廣東部置立文簿逐件附寫每布政司府州類至四五件六七件案呈本部照依原編定字號勘合文簿將案呈事件通具手本差官於原編底簿內咐寫明白前赴內府刑科關填勘合完備領回本部押字用印照會布政司劄付直隸府州施行

   抄劄

凡本部各子部凡問擬犯該姦黨等項合抄劄者明白具本開寫某人所犯合依某律該某罪財產人口合抄入官牒發大理寺審錄平允回報各部備由開寫犯人鄉貫住址明白案呈本部具手本赴內府刑科填批差人前去抄劄戶下成丁男子如法枷杻同抄到人口金銀細軟馬騾驢羊差人解部如前該庫進納粗重什物變賣價鈔牛隻農具入官并田地房屋召人佃賃照例當差

    應合抄劄

律令

姦黨 謀反大逆 姦黨

造偽鈔 殺一家三人

採生拆割人為首

大誥

攬納戶 安保過付 詭寄田糧

民人經該不解物 洒(口料)(上夭下山)□包荒田土

倚法為姦 空引偷軍 黥剌在逃

官吏長解賣囚 寰中士夫不為君用

   獄具

凡司獄司所設一應獄具山東部掌行務要較勘如法或有損壞案呈本部官為修理置辦

 工部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其屬有四曰營部虞部水部屯部

  營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經營興造之眾務

   營造

內府造作凡內府宮殿門舍墻垣如奉旨成造及修理者必先委官督匠度量材料然後興工其工匠早晚出入姓名數目務要點閘關察機密所計物料并各色人匠明白呈稟本部行移支撥其合用竹木隸抽分竹木局磚瓦石灰隸聚寶山等窯冶硃漆彩畫隸營繕所丁線等項隸寶源局設若臨期輪班人匠不敷奏聞起取撮工

    儀仗

凡製造皇帝皇太子親王鹵簿車駕等項儀仗及修理者除金銀器皿於內府成造其餘器仗照數行下軍器等局委官督工計料依式修造完備進赴鑾駕房收貯供用

軍器局造

戟 (矛肖) 節

角 鑼 刀盾

弓箭 小鼓 仗鼓

(才岡)鼓 金鉦 骨朵

夾(矛肖) 樂人大鼓

營繕所造

清道御仗 交椅坯 腳踏坯

馬杌 頭管 戲竹

龍笛 笛 板

針工局造

金鼓旗 白澤旗 令旗

紅曲蓋 紫方傘 紅方傘

傳教旛 告止旛 降引旛

紅團扇 青團扇 紅方扇

紅繡傘 紅銷金傘 儀鍠氅

戈氅 戟氅 信旛

幢 麾

寶源局造

香爐 香盒 交椅

御踏 銀盆 水罐

鞍轡局造

拂子 鞍籠 誕馬錦韉

巾帽局造

立□ 臥□ 鉦仗

響節 儀刀 梧仗

班劍 幢竿 殳(口棄)

    城垣

凡皇城京城墻垣遇有損壞即便丈量明白見數計料所用磚灰行下聚寶山黑窯等處關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移留守五衛差撥軍士修理若在外藩鎮府州城隍但有損壞係干緊要去處者隨即度量彼處軍民工料多少入奏修理如係腹裏去處於農隙之時興工

    壇場

凡天地壇場若有損壞去處合修理者督工計料修整合漆飾者行下營繕所差工漆飾所用木石磚灰顏料等項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照數關支

    廟宇

凡歷代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及名山嶽鎮應合祭祀神祇廟宇務要時常整理如遇新創及奉旨起造功臣享堂須要委官督工計料依制建造

    公廨

凡在京文武衙門公廨如遇起蓋及修理者所用竹木磚瓦灰石人匠等項或官為出辦或移咨刑部都察院差撥囚徒著令自辦物料人工修造果有係于動眾奏聞施行

    倉庫

凡在京各衙門倉庫如有損壞應合脩理者即便移文取索人匠物料修整如本處倉庫不敷應合添蓋者須要相擇地基計料如式營造所用竹木磚石灰瓦丁線等項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關支如是工匠物料不敷預為措辦足備以俟應用

    營房

凡在京各衛軍人營房及駝馬象房如有起蓋修理所用物料官為支給若合用人工隸各衛者各衛自行定定奪差軍隸有司者定奪差撥囚徒或用人夫修造果有係干動眾奏聞施行

土墻營房每間合用

桁條五根 椽木五十根

蘆柴一束半 釘二十五枚

瓦一千五百片 石灰五斤

    獄具

凡在京各衙門合用刑具皆須較勘如法應合

應付者方許應付

應天府採辦

笞 杖 杻

龍江提舉司成造

枷 杻

寶源局打造

鐵索 鐵鐐

   工匠

    工役囚人

凡在京犯法囚徒或免死工役終身或免徒流笞杖罰役准折如遇造作去處度量所用多寡若重務者用重罪囚徒細務者用笞杖之數臨期奏聞移咨法司差撥差人監管督工其當該法司造勘合文冊一本發本部收掌一本發內府收貯如遇囚徒工完委官查理工程無欠行移原問衙門再查犯由明白於內府銷號合疏放者發應天府給引寧家合充軍者咨呈都府照地方編發若在工有逃竄之數即便差人勾提果有病故等項相視明白埋瘞移咨原問衙門銷號如是缺工未完移文撥補

則例

每徒一年蓋房一間餘罪三百六十日准徒一年共蓋房一間杖罪不拘杖數每三名共蓋房一間

每正工一日

鈔買物料等項八百文為准

雜工三日為准

挑土并磚瓦附近三百擔每擔重六十斤為准

半里二百擔 一里一百擔

二里五十擔 三里三十五擔

四里二十五擔 五里二十擔

六里一十七擔 七里一十五擔

八里一十三擔 九里一十一擔

十里一十擔

打墻每墻高一丈厚三尺闊一尺就本處取土為准

    輪班人匠

凡天下各色人匠編成班次輪流將齎原編勘合為照上工以一季為滿完日隨即查原勘合及工程明白就便放回週而復始如是造作數多輪班之數不敷定奪奏聞起取撮工本戶差役定例與免二丁餘丁一體當差設若單丁重役及一年一輪者開除一名年老殘疾戶無丁者相視揭籍明白疏放其在京各色人匠例應一月上工一十日歇二十日若工少人多量加歇役如是輪班各匠無工可造聽令自行趁作

計各色人匠一十二萬九千九百七十七名

五年一班

木匠三萬三千九百二十八名

裁縫匠四千六百五十二名

四年一班

鏂匠九千六百七十九名

(土瓦)匠七千五百九十名

油漆匠五千一百三十七名

竹匠一萬二千七百八名

五墨匠二千七百五十三名

粧鑾匠五百七十三名

雕鑾匠五百二名

鐵匠四千五百四十一名

雙線匠一千八百九十九名

三年一班

土工匠一千三百七十六名

熟銅匠一千二百四名

穿甲匠二千五十七名

搭材匠一千一百一十二名

筆匠一百二十名

織匠一千四十三名

絡絲匠二百四十名

挽花匠二百九十一名

染匠六百名

二年一班

石匠六千一十七名

(舟念)匠九千三百六十名

船木匠一萬五百六名

箬篷匠四百七十七名

櫓匠三十九名

蘆篷匠二十二名

戧金匠五十四名

絛匠一百四十九名

刊字匠一百五十名

熟皮匠九百九十二名

扇匠六十六名

(沈去水改魚)燈匠七十五名

(毛亶)匠二百九十九名

毯匠一百五十八名

捲胎匠一百九名

鼓匠一百二名

削藤匠四十八名

木桶匠九十四名

鞍匠一十三名

銀匠九百一十四名

銷金匠五十九名

索匠二百五十五名

穿珠匠一百四名

一年一班

表褙匠三百一十二名

黑窯匠二千三百七十三名

鑄匠一千六十名

繡匠一百五十名

蒸籠匠二十三名

箭匠四百二十一名

銀硃匠八十四名

刀匠一十二名

琉璃匠一千七百一十四名

剉磨匠一千一百二十五名

弩匠一百一十二名

黃丹匠二十二名

籐枕匠三十四名

刷印匠五十八名

弓匠一百六十二名

旋匠四十六名

缸窯匠一百九名

洗白匠三十名

羅帛花匠六十九名

  虞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虞衡山澤之事而辨其時禁

   採捕

    野味

凡每歲祭祀及供御并歲時筵宴合用野味預先行移各司府州著落所屬於山林去處多辦走獸湖泊去處多辦飛禽照依坐定歲辦數目令各處獵戶除春夏孕字之時不採外當於秋間採捕其各項活野味依例用寬大籠櫃差人沿途如法喂養茁壯到部出給長單一樣二本并關給勘合進赴內府光祿司交收將長單一本批回入卷一本就留本司備照如有倒死不堪之數驗其解物人在路果無延緩稽遲日期者止是著令陪償起解如是故行遲緩者問罪

計各處歲辦一萬四千二百五十隻

湖廣三千隻

本司分(口料)(上夭下山)□附近府州二千五百隻

坐去窵遠府州五百隻

辰州府八十隻

永州府一百隻

衡州府七十隻

寶慶府六十隻

襄陽府一百二十隻

郴州三十隻

靖州二十隻

安陸州二十隻

江西一千隻

本司分(口料)(上夭下山)□附近府分八百隻

坐去窵遠府分二百隻

南安府一十五隻

袁州府六十隻

贛州府六十隻

吉安府六十五隻

直隸七千五百隻

河南一千三百隻

浙江八百隻

山東七百五十隻

    皮張

凡各處每歲差人起解雜色皮張及各該軍衛屯田去處倒死頭疋皮貨到部照例關給長單勘合付解人進納若熟皮劄付丁字庫交收生皮劄付皮作局熟造類進設或成造軍器等項皮張不敷須要預為收買其收貯在庫之數務要時常整點不致腐壞

計各處歲辦雜皮二十一萬二千張

江西二萬張

浙江二萬張

河南一萬五千張

福建一萬張

山東一萬五千張

四川一萬張

廣西一萬張

廣東一萬張

湖廣二萬張

陜西二萬張

北平二萬張

山西二萬張

直隸二萬二千張

    翎毛

凡造箭合用翎毛或各處歲辦或官為收買如遇差人起解到部劄付丁字庫交收仍出給長單勘合付解人進納

計各處歲辦一千三百五十五萬六千根

江西三百萬根

浙江三百萬根

河南六十萬根

福建五十萬根

山東六十萬根

四川一十萬根

廣西一十萬根

廣東一十萬根

湖廣二百萬根

陜西五十萬根

北平五十萬根

山西五十萬四千根

直隸二百五萬二千根

   禁令

凡歷代帝王忠臣烈士先聖先賢名山嶽鎮神祇凡有德澤於民者皆建廟立祠因時致祭各有禁約設官掌管時常點視不許軍民於內作踐褻瀆其有荒蕪山場薏蕩去處如遇官府營造取用竹木蘆紫等項須要臨時定奪禁約設若官無所用聽民採取

   軍器軍裝

凡軍器專設軍器局軍裝設針工局鞍轡設鞍轡局掌管時常整點若有缺少件數隨即行下本局筭計物料委官監督定立工程如法造完差人進赴內府該庫收貯如遇軍職衙門關支仍須計較可否果係應合關人數即便奏聞照依軍法定律支給如係舊管征差軍士不應關給者行移駁問馬鞍務要查勘本軍先前曾無關過或轉納何處要見明白纔方放支不許含糊一(上既下木)支給若直隸及各布政司呈稟成造亦須定奪具奏行下依式造完明白支撥仍拘收原關舊損件數入官修理若各處有司歲造之數起解到部務要辨驗堪中行下該庫交收如有不堪者就將原經手人員取問其軍裝衣鞋別無定例若有奉

旨給賞臨期下庫支給

軍法定律每一百戶

銃手一十名 刀牌手二十名

弓箭手三十名 鎗手四十名

軍器局造

二意角弓 交趾弓

黑漆鈚子箭 有蠟弓弦

無蠟弓弦 魚肚鎗頭

蘆葉鎗頭 馬軍鴈翎刀

步軍腰刀 將軍刀

馬軍 紅油團牌

水磨鐵帽 水磨頭盔

水磨鎖子護項頭盔 紅漆齊腰甲

水磨齊腰鋼甲 水磨柳葉鋼甲

水銀摩挲長身甲 併鎗馬赤甲

針工局造

長胖襖 袒(口闞)(上夭下山)八褲

鞍轡局造

鞍 轡 鞭

   窯冶

    磚瓦

凡在京營造合用磚瓦每歲於聚寶山置窯燒造所用蘆柴官為支給其大小屏薄樣制及人工蘆柴數目俱有定例如遇各處支用明白行下各該管官員放支管事作頭每季交替仍將所燒過物件支銷其見在之數明白交割若修砌城垣起蓋倉庫營房所用磚瓦數多須要具奏著落各處人民共造如燒過琉璃磚瓦所用白土例於太平府採取

琉璃窯

每一窯裝二樣板瓦坯二百八十箇計匠七工用五尺圍蘆柴四十束

每一窯粧色二百八十箇計匠六工用五尺圍蘆柴三十束四分用色三十二斤八兩九錢三分二厘

黑窯

每中窯一座裝到大小不等磚瓦二千二百箇計匠八十八亓用五尺圍蘆柴八十八束

    陶器

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筭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設或數少行移燒處等府燒造

    鑄器

凡鑄造銅鍋銅櫃等器及打造銅鍋銅灶鐵窗鐵錨等件行下寶源局定奪模範及計筭合用銅鐵木炭等項明白具數呈部行下丁字庫抽分竹木局放支督工依式鑄造

鑄造

生銅一斤用炭一十二兩

黃熟銅一斤用炭一斤

紅熟銅一斤用炭一斤

生鐵一斤用炭一斤

打造

紅熟銅一斤用炭八斤

黃熟銅一斤用炭八斤

□鐵一斤用炭一斤八兩

    銅鐵

凡各處爐冶每歲扇煉銅鐵彼先行移各司歲辦後至洪武十八年四月內欽依住罷至今不曾復設如果缺用即須奏聞復設爐冶採取生礦煆煉著令有司差人陸續起解照例送庫收貯如係臨邊用鐵去處就存聽用

計各處爐冶該鐵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五千二十六斤

湖廣六百七十五萬二千九百二十七斤

廣東一百八十九萬六千六百四十一斤

北平三十五萬一千二百四十一斤

江西三百二十六萬斤

陜西一萬二千六百六十六斤

山東三百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八十七斤

四川四十六萬八千八十九斤

河南七十一萬八千三百三十六斤

浙江五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六斤

山西一百一十四萬六千九百一十七斤

福建一十二萬四千三百三十六斤

    鑄錢

凡在京鼓鑄銅錢行移寶源局委官於內府置局每季計筭人匠數目其合用銅炭油麻等項物料行下丁字庫等衙門放支如遇鑄完收貯奏聞差官類進內府司鑰庫交納取批回實收長單附卷若在外各布政司一體鼓鑄本部類行各司行下寶源局委官監督人匠照依在京則例鑄完錢數就於彼處官庫收貯聽候支用

則例

當十錢一千箇(火薰)模用油一十一兩三錢鑄錢連火耗用生銅六十六斤六兩五錢炭五十三斤一十五兩二錢

當五錢二千箇(火薰)模用油一斤四兩鑄錢連火耗用生銅六十六斤六兩五錢炭五十三斤一十五兩二錢

當三錢三千三百三十三箇(火薰)模用油一斤一十四兩鑄錢連火耗用生銅六十五斤九兩二錢五分炭五十三斤八兩三錢五分

折二錢五千箇(火薰)模用油二斤五兩五錢鑄錢連火耗用生銅六十六斤六兩五錢炭五十三斤一十五兩二錢

小錢一萬箇(火薰)模用油一斤四兩鑄錢連火耗用生銅六十六斤六兩五錢炭五十三斤一十五兩二錢

穿錢麻

當十錢每串五百箇用一兩

當五錢每串五百箇用八錢

當三錢每串一千箇用一兩

折二錢每串一千箇用七錢

小錢每串一千箇用五錢

銅一斤鑄錢不等 【 外增火耗一兩】

當十錢一十六箇折小錢一百六十文

當五錢三十二箇折小錢一百六十文

當三錢五十四箇折小錢一百六十文

折二錢八十箇折小錢一百六十文

小錢一百六十文

鑄匠每一名一日鑄

當十錢一百二十六箇

當五錢一百六十二箇

當三錢二百三十四箇

折二錢三百二十四個

小錢六百三十箇

銼匠每一名一日銼

當十錢二百五十二箇

當五錢三百二十四箇

當三錢四百六十八箇

折二錢六百四十八箇

小錢一千二百六十箇

各處爐座錢數

山東二十二座半每歲鑄錢一千二百一十二萬二千文

山西四十座每歲鑄錢二千三百三十二萬八千文

河南二十二座半每歲鑄錢一千三百一十二萬二千文

浙江二十座每歲鑄錢一千一百六十六萬四千文

江西一百一十五座每歲鑄錢六千七百六萬八千文

北平二十一座每歲鑄錢一千二百八十三萬四百文

廣西一十五座半每歲鑄錢九百三萬九千六百文

陜西三十九座半每歲鑄錢二千三百三萬六千四百文

廣東一十九座半每歲鑄錢一千一百三十七萬二千四百文

四川一十座每歲鑄錢五百八十三萬二千文

    顏料

凡合用顏料專設顏料局掌管淘洗青綠將見在甲字庫石礦按月計料支出淘洗分作等第進納若燒造銀硃用水銀黃丹用黑鉛俱一體按月支料燒煉完備逐月差匠進赴甲字庫收貯如果各色物料缺少定奪奏聞行移出產去處採取或給價收買鈔法紫粉所用數多止用蛤粉蘇木染造時常預為行下本局多為備辦用度如缺蛤粉一體收買

黑鉛一斤燒造黃丹一斤五錢三分三厘

水銀一斤燒造銀硃一十四兩八分貳硃三兩五錢二分

次青碌石礦一斤淘造凈青碌一十一兩四錢三分

暗色碌石礦一斤淘造凈石碌一十兩

八錢七分六厘

蛤粉一斤染造紫粉一斤一兩六錢

碙砂一斤澆造碙砂碌一十五兩五錢

    紙劄

凡每歲印造茶鹽引由契本鹽糧勘合等項合用紙劄著令有司抄解其合用之數如庫缺少定奪奏聞行移各司府州照依上年紙數抄造解納如遇起解到部隨即辨驗堪中如法差人進赴乙字庫收貯聽用

產紙地方分(口料)(上夭下山)□造解額數

陜西十五萬張 湖廣十七萬張

山西十萬張 山東五萬五千張

福建四萬張 北平十萬張

浙江二十五萬張 江西二十萬張

河南五萬五千張 直隸三十八萬張

    石灰

凡在京營造合用石灰每歲於石灰山置窯燒煉所用人工窯紫數目俱有定例如遇各處支用明白行下各該管人員放支其管事作頭每季交替仍將所燒過物料支銷見在之數明白交割

每窯一座該正附石灰一萬六千斤合燒五尺圍薏紫一百七十八束計七十五工

  水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陂池川瀆之政令

   河渠

    河渠

凡各處閘埧陂池引水可灌田畝以利農民者務要時常整理疏浚如有河水橫梳泛溢損壞房屋田地禾稼者須要設法隄防止遏或所司呈稟或人民告訴即便定奪奏聞若隸各布政司者照會各司直隸者劄付各府州或差官直抵處所踏勘丈尺闊狹度量用工多寡若本處人民足完其事就便差遣倘有不敷著令鄰近縣分添助人力所用木石等項於官見有去處支用或發遣人夫於附近山場採取務在農隙之時興工毋防民業如水患急於害民其功可卒成者隨時修築以禦其患

    橋道

凡各處河津合置橋梁者所在官司起造若當用渡船去處須要置造船隻僉點水手其通行驛道或有損壞須於農隙之時修理所用椿木灰石等項於本處丁多戶內起夫附近山場採辦若在京橋梁道路本部自行隨時計工成造脩理果有係干動眾具奏施行

    船隻

凡在京并沿海去處每歲海運遼東糧儲船隻每年一次修理其各衛征戰風快船隻等項若有缺少損壞及當修理者務要會計木釘灰油麻藤及所用貢具依數撥用如有不敷亦當預為規畫或令軍民採辦或就客商數買或外處撥支審度便利定擬奏聞行下龍江提舉司計料明白行移各庫放支物料其工程物件照依料例文冊然後興工如或新造海運船隻須要度量產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其風快小船就京打造者亦須依例計造木料等項就於各場庫支撥若內外有船隻務要周知其數設或需索運用酌量勞逸多寡撥與其各湖河泊所帶辦魚油鰾每歲催督進納備用

一千料海船一隻合用

杉木三百二根 雜木一百四十九根

株木二十根 榆木舵桿二根

栗木二根 櫓坯三十八枝

丁線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二箇

雜作一百六十一條箇

桐油三千一十二斤八兩

石灰九千三百七斤八兩

(舟念)麻一千二百五十三斤三兩二錢

船上什物

絡麻一千二百九十四斤

黃藤八百八十五斤 白麻二十斤

棕毛二千二百八十三斤一十二兩

四百料鑽風海船一隻合用

杉木二百二十八根 桅心木二根

雜木六十七根 鐵力木舵桿二根

櫓坯二十枝 松木五根

丁線一萬八千五百八十箇

雜作九十四條箇

桐魚油一千一斤一十五兩

石灰三千五斤一十三兩

(舟念)麻七百二十九斤八兩八錢

船上什物

絡麻五百七十四斤一十四兩四錢

黃藤三百八十三斤八兩

棕毛七百三斤 白麻一十斤

   車輛

凡大小車輛若有成造及修理者務要計筭合用木植魚膠鐵箍等項物料行下丁字庫等衙門依數放支如式修造其有司預備車輛必須備知其數倘或需索使用酌量勞逸多寡撥與

牛車一輛合用

榆木三根 棗木一根

槐木一根 杉木板枋一根

魚線膠一斤 鐵箍八箇

鐵釘四十枚 鐵穿四箇

車澗八條 車頭二箇

   織造

    (土商)疋

凡供用袍服(土商)疋及祭祀制帛等項須於內府置局如法織造依時進送每歲公用(土商)疋務要會計歲用數目並行外局織造所用物料除蘇木明礬官庫足用蚕絲紅花藍靛於所產去處稅糧內折收槐花梔子烏梅於所產令民採取按歲差人進納該庫支用

丹礬紅每斤染經用

蘇木一斤 黃丹四兩

明礬四兩 梔子二兩

黑綠每斤用

靛青二斤八兩 槐花四兩

明礬三兩

深青每斤用靛青四斤

蚕絲湖州府六萬斤

紅花

山東七千斤 河南八千斤

藍靛

應天府二萬斤 鎮江府二萬斤

揚州府二萬斤 淮安府二萬斤

太平府二萬斤

槐花

衢州府六百斤 金華府八百斤

嚴州府六百斤 徽州府一千斤

寧國府八百斤 廣德州二百斤

烏梅

衢州府一千五百斤 金華府二千斤

嚴州府一千四百斤 徽州府一千五百斤

寧國府一千五百斤 廣德州五百斤

梔子

衢州府五百斤 金華府五百斤

嚴州府二百斤 徽州府五百斤

寧國府五百斤 廣德州二百斤

    誥(來力)

凡文武官員誥(來力)照依品級制度如式製造所用五色紵絲誥身誥帶黃蠟花椒白麵紙劄等項差人赴內府織染局等衙門關支其公侯襲封鐵卷行下寶源局依式打造所用□鐵木炭須於丁字庫抽分竹木局關支如遇完備進赴內府鑴嵌鐵券尺寸

一樣高一尺 闊一尺六寸五分

二樣高九寸五分 闊一尺六寸

三樣高九寸 闊一尺五寸五分

四樣高八寸五分 闊一尺五寸

五樣高八寸 闊一尺四寸五分

六樣高七寸五分 闊一尺三寸五分

七樣高六寸五分 闊一尺二寸五分

    冠服

凡製造皇帝皇太子親王袞冕袍服務要擇日興工仍擇日以進其餘婚禮粧奩并太常司祭服淨衣及給賜衣服冠帶喪禮衫巾並行移針工巾帽二局如法製造其給賜衣服冠帶須要預先多辦以備不時賞賜給賜衣服冠帶

圓領 貼裏 紗帽 角帶

    器用

凡用供用器物及祭祀器皿并在京各衙門合用一應什物行下該局如法成造若金銀銅鐵等器隸寶源局皮革隸皮作局竹木隸營繕所疋帛隸文思院皆須度量所料物色委官覆實相同不許多支妄費

    斛斗秤尺

凡使用斛斗秤尺著令木秤等匠計筭物料如法成造所用鐵力木杉木枝枋生鐵等項行下龍江提舉司等衙門照數放支其合用錘鉤行下寶源局督工鑄造如是成造完備移咨戶部較勘收用

  屯部

郎中員外郎主事天下屯田之政令

   屯種

    開墾

凡邊防郡縣守禦去處新立衛分撥軍開墾荒田屯種須要計筭頃畝數目及田地肥瘦人力勤惰務在不曠征徭不失軍餉

    農具

凡屯種去處合用犁鏵耙齒等器著令有司撥官鐵炭鑄造發用若木植令衛軍於出產山場自行採辦造用係干動撥官物具奏施行

    牛隻

凡屯種合用牛隻設或不敷即便移文取索若官廄數多差人發遣如果路途窵遠此間地方出產可以收買務在公私兩便就給官價民間買用其孳生數目每歲年終通報

計天下屯牛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六十四隻

河南都司三萬六千三百一十九隻

水牛二千二百四十七隻

黃牛三萬四千七十二隻

廣西都司九百五十隻

水牛三百六十七隻

黃牛五百八十三隻

山東都司五千九百九十九隻

水牛四百一十九隻

黃牛五千五百八十隻

北平都司一萬七千四百六十六隻

水牛八百四十六隻

黃牛一萬六千六百二十隻

山西行都司黃牛一萬七千八百一十五隻

山西都司黃牛九千一百四十三隻

四川都司八千一百九十隻

水牛六千五百二十九隻

黃牛一千二百四十八隻

(牛扁)牛三百二十二隻

毛牛九十一隻

湖廣都司四千六百六十七隻

水牛三千九百三十四隻

黃牛七百三十三隻

廣東都司四百八十二隻

水牛四百一十三隻

黃牛六十九隻

浙江都司二千二百四十六隻

水牛一千二百五十四隻

黃牛九百九十二隻

江西都司四百九十九隻

水牛三百六十六隻

黃牛一百三十三隻

陜西都司二萬七千四百六十七隻

水牛四十六隻

黃牛二萬六千六百八十三隻

(牛扁)牛七百三十八隻

雲南都司一萬五千二百八十四隻

水牛九千七百八十二隻

黃牛五千五百二隻

貴州都司五千二百七十二隻

水牛四千五百六十八隻

黃牛七百四隻

北平行都司一萬八千五百三十七隻

水牛一萬八千五百三十四隻

黃牛三隻

直隸四萬五千八百五十隻

水牛七千四百一隻

黃牛三萬八千四百四十五隻

(牛扁)牛四隻

中都留守司二萬五千六百隻

水牛一千九百四十八隻

黃牛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隻

遼東都司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八隻

水牛一十三隻

黃牛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五隻

   墳塋

凡武職官員或歿於矢石或死於任所先由禮部定奪應合造墳者移咨知會仍審安葬去處若在京者與擇墳地會計工程照例應撥囚徒磚灰造墳中間有公侯伯合用硃紅槨冥器誌石磚灰人工別無定例度量支撥其槨具冥器行下寶源軍器營繕針工鞍轡局所依例料造應付若有旨許令祖墳或就任所安葬及造享堂者臨期定奪施行

造槨并冥器磚灰

公 侯 伯

造槨無冥器

都督同知僉事 指揮使

紅漆槨 誌石

磚四千五百箇 石灰四千五百斤

囚五十名

指揮同知僉事

黑漆槨 誌石

磚三千四百五十箇 石灰三千四百五十斤

囚二十名

正副致仕千戶衛鎮撫

磚一千五百箇 石灰一千五百斤

囚一十二名

百戶所鎮撫

磚二百四十箇 石灰二百四十斤

囚六名

千百戶所鎮撫骨殖安葬磚灰囚減半

寶源局造

公侯都督冥器內用

小銅釜一面 小銅灶一箇

小火筋一雙 小銅火盆一箇

槨誌事件

鐵束二道 鐵鋗二箇

兩尖釘二百箇 (金殳)環一副

軍器局錫造

水盆一 臺盞一

杓一 壺瓶一

酒甕一 唾盂一

水盆一 香爐一

香盒一 燭檯一對

香匙筋連瓶一副 茶鍾一

茶盞一 碗二

橐二 燈臺盞一副

碟十二 油瓶一

匙筋連瓶一副

營繕所木造

牙仗二 骨朵二

交椅一 腳踏一

交床一 馬杌一

誕馬二 食卓一

香卓一 床一

桂杖一 箱一

凳一 枕一

揮一 清道一對

樂人八 控士二

門神二 儀仗人十二

女使八 武士四

翣六 五穀倉一

涼醬瓶二

斧二 班劍一

紅旗二 金一

鼓一 箭三

弓一 甲一

盔一 弩一

鍋灶一副 火爐一

針工局造

青羅槨罩一 紅紵絲煖帳一

紅銷金紗廚 茶褐羅傘一

紅絹旗二 枕頭一

紅紵絲綿被一 紅絹夾被一

編衣臥單一 紵絲褥一

布手巾一 衿一

鞶一

鞍轡局造

小鞍籠一 小弓箭袋一副

   抽分

凡龍江大勝港俱設立抽分竹木局如遇客商興販竹木柴炭等項照例抽分及令軍衛自設場分收貯柴薪按月給與禁軍孤老等燒用竹木等物堆垛在場令各局按旬奏申知數遇有用度以憑計料揀定數目度量關填勘合支撥如是營造數多抽分不敷定奪奏聞給價收買或差人砍辦

三分取一

蘆柴 茅草 稻草

茭苗草 蔂草

三十分取二

杉木 軟蔑 棕毛

黃藤 白藤

十分取二

松木 松板 杉篙

杉板 檀木 黃楊

梨木 雜木 檐柸

鋤頭柄 竹掃帚 茭苗苕帚

貓竹 水竹 雜竹

木炭 煤炭 竹交椅

筀竹 黃藤鞭桿 木柴

箭竹

   夫役

凡在京城垣河道每歲應合脩繕其用工數多須於農隙之時於近京免糧應天太平鎮江寧國廣德等五府州預先定奪奏聞行移各府起取除役占等項照依欽定則例優免外其餘人戶每四丁共輳一夫著令各備鍬杵籃檐委官部領定限十月初赴京計定工程分撥做造滿日放回若有不當夫役及做工未滿逃回者並行治罪及各處起到倉腳夫俱發應天府收籍為民遇有官差度量差撥著令輪流周而復始若差使數多做工日久照例每名日給工錢五百文坊長減半以周養贍

優免二丁

水馬驛夫 遞運船水夫

會同館夫 輪班人匠

在京見役皂隸 校尉力士

見任官員 廩膳生員訓導

馬船夫 光祿司廚子

防送夫 軍戶 鋪兵

免一丁凡年七十以上及廢疾之人

   雜行

凡催促軍需物料勾提囚匠等項欽置勘合如遇四子部合行事理或五件十件類具手本責差該吏齎赴內府工科關填勘合行移各司承奉理辦如有不完舉奏提問其官吏給由缺官條格等項及本部并合屬官吏俸給按月放支仍每歲會計行移戶部撥支遇有當行行移吏部等衙門定奪施行

   農桑

巳見戶部民科農桑項下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職專紏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應不公不法等事其屬有十二道監察御史凡遇刑名各照道分送問發落其有差委監察御史出巡追問審理刷卷等事各具事目請旨點差十二道監察御史照刷卷宗衙門

浙江道

中軍都督府 留守中衛 廣洋衛

府軍左衛 神策衛 應天衛

和陽衛 直隸廬州府

江西道

前軍都督府 府軍前衛 豹韜衛

龍江衛 龍驤衛 天策衛

直隸淮安府

福建道

戶部 金吾後衛 飛熊衛

直隸池州府 常府

北平道

吏部 金吾前衛 旗手衛

直隸蘇州府

廣西道

通政使司 鎮南衛 五軍斷事官

直隸安慶府 徽州府

四川道

工部 府軍衛

直隸松江府 廣德州

山東道

兵部 羽林右衛 典牧所

直隸鳳陽府 徐州 遼東都司

廣東道

刑部 虎賁左衛

直隸應天府

河南道

禮部 太常司 羽林左衛

國子監 翰林院 欽天監

光祿司 儀禮司 教坊司

直隸揚州府

陜西道

後軍都督府 江陰衛 蒙古左右衛

府軍後衛 鷹揚衛 興武衛

橫海衛 大理寺 行人司

直隸和州

湖廣道

右軍都督府 武德衛 水軍右衛

廣武衛 虎賁右衛 留守右衛

五城兵馬司 直隸寧國府

山西道

左軍都督府 留守左衛 英武衛

錦衣衛 木軍左衛 驍騎右衛

府軍右衛 龍虎衛

直隸鎮江府 太平府

十二道監察御史職掌

  紏劾百司

凡文武大臣果係姦邪小人搆黨為非擅作威福紊亂朝政致令聖澤不宣災異迭見但有見聞不避權貴具奏彈劾

凡百官有司才不勝任猥瑣闒茸善政無聞肆貪壞法者隨即紏劾

凡大小祭祀敢有臨事不恭牲幣不潔褻瀆神明有乖奠禮失於舉行及刑餘疾病之人陪祭執事者隨即紏劾

凡朝會行禮敢有攙越班次言語諠譁有失禮儀及不具服者隨即紏問

凡在外有司擾害善良貪贓壞法致令田野荒蕪民人受害體訪得實具奏提問凡學術不正之徒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求進用或才德無可稱挺身自拔者隨即紏劾以戒奔競

  問擬刑名

凡鼓下或通政司發下告人連狀到院責令供狀明白保管聽候照出狀內被告人數入流官員具呈本院奏聞提取其軍民人等給批差人提取理對招供明白取訖服辯無招干連隨即保管聽候有罪人數牢固監禁追徵所招贓仗完足責令庫子收貯議擬罪名開寫原發事由問擬招罪照行事理徒流遷徒死罪充軍人數具寫奏本笞杖以下止具牒文僉押完備連囚赴堂備說所犯情節罪名審無異詞然後入遞將囚押送大理寺審錄候平允回報若罪名不當駁回再問仍將所駁招罪參詳明白再擬改正或有番異則監收聽候調別衙門再問其餘審允人數除笞杖徒流徒罪准工囚人備開年甲住址略節招罪工役限期呈堂編發工役的決笞杖人數書寫斷單開具合得罪名會請刑部等官公同斷決取完僉批單入卷其充軍囚人具手本送編軍御史處照地方編發取收管附卷絞斬死罪仍令司獄司轉送重囚監牢固枷收聽候大理寺依時覆奏回報具手本會請刑部等官公同處決仍取決訖月日批單附卷無招疏放并笞杖的決還職著役寧家人數另具公文差人管送各該衙門給憑發回取批收附卷原收贓伏候季終通類具呈本院出給長單差委御史解赴內府該庫交納足備取獲庫收附卷如有追無見贓囚人責供明白類行原籍追徵及照出合問人數隨即呈提前項審過囚人設有病故請官相視明白取獲批單附卷若干係重囚牒報大理寺知會候本宗事完通具結絕緣由呈堂照驗 【 餘與刑部同】

  出巡

凡分巡按治州郡必須遍歷不拘限期風憲官吏務要同行不許先後相離其經過去處除差撥弓兵防護依律關支廩給應付腳力買辦心紅紙劄之外不許擅令所司和買物貨私役夫匠多用鋪陳等項亦不得縱容官吏出郭迎送其分巡地面果係原籍及按臨之人設有讎嫌並宜迴避毋得沽恩報仇朦朧舉問

凡至按臨處所先將罪囚審錄卷宗弔刷外稍有餘暇首先親詣各處祭祀壇場點其祭器墻宇有無完缺其次存恤孤老審問衣糧曾無支給巡視倉庫查筭錢糧有無虧欠勉勵學校攷課生員有無成效中間但有欺弊即便究問如律

凡受軍民訴訟審係戶婚田宅毆等事必須置立文簿抄寫告詞編成字號用印關防立限發與所在有司追問明白就便發落具由回報若告本縣官吏則發該府若告本府官吏則發布政司若告布政司官吏則發按察司若告按察司官吏及伸訴各司官吏枉問刑名等項不許轉委必須親問干礙軍民官員隨即奏聞請旨亦不得擅自提取

凡至所在體知有司等官守法奉公廉能昭著者隨即舉奏其姦貪廢事蠹政害民者究問如律

凡至地方所有合行事件著令首領官吏抄案承行

一科差賦役仰本府凡有一應差役須於黃冊丁糧相應人戶內周而復始從公點差毋得放富差貧那移作弊重擾於民先具見役里長姓名同重甘結罪文狀并依准回報

一圩岸壩堰陂塘仰行府縣提調官吏查勘(上既下木)管地面應有圩岸壩堰坍缺陂塘溝渠湧塞務要趁時修築堅完疏洗流通以備旱潦毋致失時及因而擾害於民先具依准回報

一荒閑田土仰本府正官多方設法召民開墾趁時布種其合納秋糧須候年限滿日科徵毋致拋荒仍將任內開過田畝數目同依准繳報

一站驛仰行提調官常川整點各驛船馬鋪陳什物一切完備仍鈐束慣熟稍水人夫常川在驛聽候遞送使客毋得失誤先具站船人夫什物馬騾頭疋數目并不致違誤結罪文狀繳報

一急遞鋪仰行提調官常川點視鋪舍合用什物完備嚴督鋪長司兵常川在鋪走遞公文毋致磨擦及稽遲沉匿仍禁約往來差使人員不得役使鋪兵損壞鋪舍如有缺壞即便修理具各鋪司兵姓名田糧什物數目回報

一橋梁道路仰令提調官常加點視但有損壞去處即於農閑時月并工修理務要堅完毋致阻礙經行具依准回報

一稅糧課程仰本府即將歲辦稅糧諸色課程各各數目保結開報

一戶口仰本府取勘籍定戶口分豁城市鄉都舊管收除實在增減數目開坐回報

一學校仰提調官凡遇廟學損壞即為修理完備敦請明師教訓生徒務要作養成材以備擢用毋致因循弛廢仍將見在師生員名繳報

一收買軍需等項仰本府照依按月時估兩平收買隨即給價毋致虧官損民及縱令吏胥里甲鋪戶人等因而剋落作弊違錯具依准回報

一額造疋等物仰本府即將織染局見在各色人匠機張歲辦數目關支顏料等物開坐回報

一升斗秤尺仰行提調官照依原降樣式較勘均平毋容嗜利之徒私自造置欺詐小民具依准回報

一詞訟仰本府應有詞訟疾早從公依律歸結毋得淹延妨廢民生及聽吏胥增減情詞出入人罪仍將見問應有囚數分豁巳未完結盡實開報毋得隱漏自取罪愆具依准回報

一皂隸弓兵仰行本府并合屬取勘額設名數籍貫田糧數目開坐毋得多餘濫設有害於民具依准回報

一節義仰本府取勘境內應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果有志能卓異明著實蹟結罪舉保毋得舉富遺貧影蔽差徭扶同作弊具依准回報

一原設申明旌善亭但有損壞仲本府嚴督所屬即便併工修理條列榜示使善惡知所勸懲毋得視為文具因而廢弛先將都隅處所同善惡人數回報

一印信衙門仰照勘本府并所屬應有印信大小衙門保結回報

一上年分巡官有無寄收贓罰仰本府取勘見數開坐巳未起解數目回報

一取勘仰本府將所屬去處四至八到畫圖貼說繳報

一講讀律令仰本府并合屬官吏須要熟讀詳玩講明律意取依准回報

一鰥寡孤獨仰本府將所屬養濟院合支衣糧依期按月關給存恤養贍毋使失所仍具孤貧名數同依准狀呈

一倉庫房屋仰行本府提調官常川點視若有損壞即便修理及設法關防斗級人等作弊仍將見在錢糧等物分豁上年舊管今歲收除實在備細數目同官吏結罪文狀繳報

一官吏腳色仰取勘本府并合屬見在官吏姓名年甲籍貫仕腳色到任月日回報

  刷卷

凡監察御史并按察司分司巡歷去處先行立案令各該軍民衙門抄案從實取勘本衙門并所屬有印信衙門合刷卷宗分豁巳未照刷巳未結絕號計張縫依式粘連刷尾同具點檢單目并官吏不致隱漏結罪文狀責令該吏親齎赴院以憑逐宗照刷如刷出卷內事無違枉俱巳完結則批以照過若事巳施行別無違枉未可完結則批以通照若事巳行可完而不完則批以稽遲若事巳行巳完雖有違枉而無窺避則批以失錯若事當行不行當舉不舉有所窺避如錢糧不追人贓不照之類則批以埋沒各卷內有文案不立月日顛倒又在乎推究得實隨其情而擬其罪其曰照過曰通照曰遲錯曰埋沒此皆照駁之總名而照刷之方又各有其法今將六房照刷事例各略舉于後

一照刷吏房起取罷閑官吏文卷假如應天府某年月日承奉吏部劄付仰行所屬應有為事罷閑官員取勘見數一名名起送聽用當日立案行移上元等幾縣取勘花名先申到府案催各縣陸續照依原報名數申解完絕取獲實收明白卷內行移又無遲錯事理則刷尾批云照過設若起解未盡行催不絕則批通照其或各縣開稱事故文書到後或半月或數日不行催問則批云事屬稽遲及有先申某今解某本作某卻作某之類則批云事屬差錯如是原申十名巳解六名外四名未解經年歇案不催中間情弊不無則駁之曰埋沒照刷州縣吏房卷同

一照刷戶房開墾荒田卷假如揚州府承奉戶部劄付仰行所屬應有荒閑田土召人開墾合納稅糧三年後依例科徵據江都等縣申報人戶姓名開過田畝數目立案候至年限滿日足將起科則例花名田糧數目移付徵收秋糧卷收科了當卷內別無稽遲差錯事件則批刷尾云照過設若年限未滿申報未絕用批通照其或各縣申稱見行開墾先具人戶花名到府遷延三五日或數十日不行立案行催開過田數則批云事屬稽遲其有原開頃畝該科秋糧十石卻作千石之類則批差錯至於原申開過田土比候年限巳滿或逾年不行收科或將原報頃畝減多作少其弊顯然則當駁之以埋沒照刷州縣戶房卷同

一照刷禮房買辦祭祀豬羊果品香燭等項文卷先看何年月日承奉禮部劄付開到本府合該祭祀社稷先聖先賢及風雲雷雨山川無祀鬼神等壇若干處每壇計用豬若干羊若干果品香燭等項若干其價照依本處時估對物收買仰於官鈔內放支當日立案定限行移所屬州縣收買要見回報是何行人物戶時估及差委何官服同收買送官應用仍查筭原估與收買價鈔相同巳用與原買之數無異俱有行人物戶領狀在卷祭祀巳畢事無施行則批以照過若或巳買在官祭祀日期未臨雖皆有發付收領明白事無施行則批以通照其或經違日久纔方立案行移祭期將臨其收買豬羊等項尚有未備顯是怠慢則批以事屬稽遲若或分(口料)(上夭下山)□各行人物戶所買品數皆同而價鈔不一且如春丁祭先師孔子該豬六口每口價鈔二百貫卻共作一千二百五十貫附卷及查行人物戶領狀實領一千二百貫并查放支官錢卷內亦止一千二百貫既巳明白別無窺避則批以事屬差錯其或豬羊等項巳備祭祀巳畢但不見所用過鈔貫花銷不見是何行人物戶收領價鈔及有無餘下物件未用責付何人收領朦朧不明顯有窺避則批以事屬埋沒照刷州縣禮房卷同

一照刷兵房勾補軍役文卷先看本府何年月日承奉兵部劄付或都司布政司各衛公文坐勾補役軍丁若干名若當日立案行移各該州縣立定限期解府各該州縣照依坐下名數隨即解到卷內見有原獲合干上司實收事無施行則於刷尾批以照過若或當日立案照依名數行下各該州縣或全不解到巳經節次移文催併差人坐守起解雖巳盡絕而無實收則批以通照又或經違三五日甚至十數日纔方立案行移雖各該州縣依數起解未見實收則批事屬稽遲若行移不遲名數不缺中間原坐張某今解李某案內不見審實緣由及駁問所司官吏雖有實收則亦批事屬不明其或巳承上司明文雖巳立案經年不見催舉間或行移如勾十名止解到五六名巳解者不見實收未到者又不舉問顯有窺避則批曰事屬埋沒照刷州縣兵房卷同

一照刷刑房貪贓壞法文卷先看本府何年月日據某人所告詞狀當日曾無立案將本人引審或監或保若監收原告要見為何緣故明白立案取具司獄司收管在卷若或保在原告要見立案批差皂隸取獲保狀附卷其狀內合問人數查照曾無立案分豁被告干連著落所司提解又當看本府何年月日據所司依限解到坐提人數要見當日立案將各人引問責與原告對理且如甲告乙受丙贓五十貫乙招如告又告丁贓四十貫丁供門白甲自招虛又當看甲乙丙之招詞丁之供狀同甲乙丙之服辯曾無題押入卷乙招贓鈔曾無立案追徵既巳追徵曾無納足有無該庫收貯領狀又看有無立案引律擬罪發落又於發落案內先看原發事由中間曾無增減原狀緊關情節查比解到月日有無淹禁次於問擬招罪項下詳看乙所招受贓情節比甲所告是否同異卻於前件議得項下參詳甲乙丙之罪名比律允當並無招涉依例疏放又於照行事理要見准工者差人起解的決者立案摘斷免科者疏放寧家追足乙名下招受贓鈔責令該庫收貯取獲領狀在卷如原發事田內無增減原狀緊關情節問擬招罪內無故失出入人罪前件議得下比照律條所擬允當照行事理內無人贓埋沒之弊俱巳完結事無施行則批以照過若或巳提未到人數累催不到原追贓鈔催促未足則批以通照其或受狀不即立案巳經數日方纔施行以致提人未到則批曰事屬稽遲若案內字樣不同粘連顛倒以致月日參差官不題押吏不書名之類事巳完結而無窺避則批事屬差錯若或囚人招出人贓照行事理內不照追提以致經年不行顯有窺避則批曰事屬埋沒照刷州縣刑房卷同

一照刷工房成造船隻文卷先看何年月日承奉工部劄付坐下本府該造船若干隻每隻計用丁線大小不等若干斤桐油若干斤麻穰若干斤其價照依時值對物數買仰於官錢內放支合用木植著落人夫採斫當日立案定限行移所屬州縣起集人夫採辦木植要見回報起到人夫若干名并所詣處所及已收買丁線等物時價差委何人帶領各匠若干名前來場所興造次將引各行具領狀支鈔依數收買物料成造船隻查筭原估與收買價鈔相同已用與原計物料無異船隻已起限期不違事無施行俱有各行收買物料領狀在卷則批以照過若成行移不遲興工不後物料不缺人匠不少支用物料未盡原定限期不違船隻未起事有施行則批以通照其或經違數日纔方立案行移其所屬州縣合辦物料人匠雖已不缺而船隻亦起終是怠慢則批云事屬稽若遲或(口料)(上夭下山)□料或多或少用工或眾或寡且如每船合辦五寸丁線二百斤卻買二百五十斤合辦三寸丁線三百斤卻買二百五十斤之類以致船隻未起又違限期衵間收買價鈔並無剋落查攷各行領狀在卷文案明白別無窺避則批事屬差錯其或船隻已完不見各船巳用物料花銷餘下丁線等物不見責令是何庫分收貯原計料數多巳收買數少顯有窺避則批云事屬埋沒照刷州縣工房卷同

  追問

凡在外軍民人等赴京或擊登聞鼓或通政司投狀陳告一應不公冤枉等事欽差監察御史出巡追問照出合問流品官員就便請旨拿問帶同原告一到追問處所著令原告供報被告干連人姓名住址立案令所在官司抄案提人案驗後仍要抄行該吏書名畫字如後呈解原提被告人到不許停滯即於來解內立案將原被告當官引問取訖招供服辯判押入卷明立文案開具原發事由問擬招罪照行事理除無招笞杖輕罪就彼摘斷徒流死罪連人卷帶回審擬奏聞發落 【 餘並與問擬刑名相同】

  審錄

凡在外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并直隸府州刑名有犯死罪囚人收監在彼止開招罪申達合干上司詳議允當移文本院通類具奏點差監察御史會同刑部委官按臨審決其到所在官司隨即令首領官吏抄案各該衙門追弔原行人卷赴官參詳招罪果無出入及審取犯人服辯無異就令所司抄案差委獄卒將犯人押赴法場各照原擬處決將原弔卷宗發還該衙門收照卻行具本開坐決過犯人花名回奏仍呈原委官司知會若囚人番異原招即合辨理重提一干人証到官從公對問明白帶回審錄發落其原問官吏果有受贓出入人罪情弊通行具奏拿問

 通政司

本司官職專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伸訴及軍情聲息災異等事

  出納帝命

凡有帝命□□詳審覆奏允當然後施行

  通達下情

凡有四方陳情建言伸訴冤枉民間疾苦善惡等事知必隨即奏聞及告不公不法等事事重者於底簿內謄寫所告緣由齎狀奏聞仍將所奉旨意於上批寫送該科給事中轉令該衙門抄行常事者另置底簿將文狀編號用使關防明立前件連人狀送當該衙門整理月終奏繳底簿送該科督併承行該衙門回銷

  開拆實封

凡天下臣民實封入遞或人齎到司須於公廳眼同開拆仔細檢看事干軍情機密調撥軍馬及外國來降進貢方物急缺官員提問軍職有司官員并請旨定奪事務即於底簿內謄寫略節緣由當將原來實封御前陳奏畢就於奏本後批寫旨意送該科給事中收轉令該衙門抄出施行其進繳稅糧文冊勘合通關起解軍囚等項附簿明白止送該科收不須入奏

  關防諸司公文勘合

本司置立出入文簿令各房令典分掌凡內外衙門公文到司必須辯驗允當隨即於簿內編號注寫某衙門行某處為某事公文用日照之記勘合用驗正之記關防畢令鋪兵於文簿內書名畫字遞送若行移不當及違式差錯洗補互相推調等項事重者入奏區處常事照依欽定事例在外貼送當該衙門如律在京衙門退回改正將發過公文并差錯件數月終類奏文簿繳進若各處公文事干軍情災異機密重事隨即入奏送該科給事中收如呈稟五軍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公文緊要者入奏仍用欽降勘合用使本衙門印信云寫旨意貼送當該衙門覆奏施行若誤遞到有施行者奏訖亦貼送當該衙門無施行者亦入奏送該科給事中收照

  月奏

凡本司發過五軍六部都察院及內外諸司衙門公文并照駁各衙門差錯公文實封等件及行移勘合原告文狀拿人起數給由人員每月類奏年終通行類數開奏

 大理寺

本寺官其所屬左右寺官職專審錄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辨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

  審錄囚人參詳罪名

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道五軍都督府斷事官五司問擬一應囚人犯該死罪徒流者具寫奏本發審笞杖罪名者行移公文發審另行入遞預先差人連案同囚送發到寺照依該管地方先從左右寺審錄若審得囚無冤枉者取訖各囚服辯在官案呈本寺連囚引領赴堂圓審無異取據原問衙門司獄司印信收管入卷將囚連案責付原押人收領回監聽候發落候遞到各項奏本公文到寺將奏本抄白立案務要仔細參詳情犯罪名比照律條如罪名合律者准擬本寺依式具本同將原來奏本繳送該科給事中編號收掌然後印押平允回報原衙門如擬施行如罪名不合律者依律照駁亦依式具本將原來奏本繳送該科收編駁回原衙門再擬如二次改擬不當仍前駁回議擬候三次改擬不當照例將當該官吏具奏送問或中間招情有未明者必須駁回再問若公文不必抄白就即立案其參詳罪名准擬合律照駁不合律及送問等項並如前行若審得囚人告訴冤枉果有明白證佐取責所訴詞狀案呈本寺連囚引領赴堂圓審相同將囚連案依前發回原問衙門聽候發落待奏本公文到寺將原來奏本依式具本如前繳送該科公文止留本寺立案然後仰令左右寺抄案備問囚人供詞行移隔別衙門再問若二次番異者再取本囚供狀在官照例具奏會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門堂上官員審回奏施行

  合律照駁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李甲告不應事刑部某部問擬李甲等一十六名數內合律一十五名不合律張丙一名有照駁謹具奏聞

一照駁

前件本寺照律張丙合得計贓准竊盜一貫之上律杖七十罪無出入其刑部某部卻依不應律笞四十未審故失已出張丙杖罪三十所據不當官吏除尚書某侍郎某取自上裁其子部某部官吏某人合送法司問罪仍令改正

一准擬

事內干連人王乙等合得笞罪十名陳丁等合得杖罪四名李甲一名無罪釋放

洪武 年 月 日

  番異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某事某衙門問擬某人一名審問番異原招某囚合隔別衙門再問謹具奏聞

洪武 年 月 日

  二次番異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謹奏為某事某衙門問擬某人等二名除審擬允當外數內某人一名先為某衙門具本發審若原係公文者則云公文發審本囚告訴冤枉取責供詞在官已經照例行移隔別衙門再問去後今據某衙門發審仍前執稱冤枉除再取供詞在官外本囚合照例會各衙門堂上官圓審謹具奏聞准擬某人合得某罪一名

洪武 年 月 日

  請旨發落

凡律內該載請旨發落者本寺具本開寫犯由罪名奏聞取自上裁即將奉到旨意於奏本年月後批寫訖就寫某官批於下押字其餘有奉旨意者亦同此例批寫訖回寺立案備云前項旨意於平允內開寫回報各衙門施行

  詳擬罪名

凡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并直隸衛所府州一應刑名問擬完備將犯人就彼監收具由申達合干上司都司并衛所申都督府布政司并直隸府州申呈刑部按察司呈都察院其各衙門備開招罪轉行到寺詳擬凡罪名合律者回報如擬施行內有犯該重刑本寺奏聞回報不合律者駁回再擬中間或有招詞事情含糊不明者駁回再問

  月報囚數

凡本寺每月審過刑部等衙門一應囚數分豁死罪徒流杖笞等項罪名置立印信文冊著令架閣庫典吏日逐明白附寫候至月終通類具本奏

  處決重囚

凡本寺審過刑部等衙門死罪囚人犯該十惡決不待時者每月具本覆奏聞訖移文回報各該衙門處決不係十惡者待秋分後覆奏處決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斷事官左右斷事官職專總督左右中前後五司官問斷五軍所轄都司衛所軍官軍人刑名其五司官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則分問各司該管地方都司衛所刑名等事左右中前後五司

  問擬刑名

凡奉五軍都督府劄付發下犯人若干名到廳連案送該司承行該司隨即立案將送到一干人證當官引問對證明白取訖各人親書招供服辯在官如囚別無冤枉依律定擬罪名具本備云原發事由問擬招罪前件議得照行事理官吏僉書完備引囚赴廳圓審無異將奏本連囚牒繳大理寺審錄候本寺將各囚審錄無冤比律允當勘合平允回報該司照依擬定罪名發落如囚犯該死罪者發下司獄司牢固監收聽候處決犯該徒流者照例送工部轉發工役犯該杖笞合決斷者具手本會請監察御史刑部大理寺等衙門官公同斷決供證明白無罪者軍送該府轉發屬衛著役民送兵部給引寧家本宗事內或有照出合問軍官呈廳具奏請旨行移該府提取如干問有司入流官員亦須具奏請旨行移兵部提取發來歸結若有干問衛所令典旗軍及有司令典民人不須具奏就行該府兵部提發歸結

  起解贓罰

凡各司問過犯人所受贓物或金或銀或錢鈔四等件照數於犯人名下追足責付庫子下庫收貯按季各司關官一員點閘辯驗無偽細開各起犯人原受金銀鈔等件具呈本廳備呈該府出給長單責令原管官員并經手庫子進赴內府贓罰庫交納足備取獲實收附卷存照

  月報軍官

凡各司見行監問為事軍官每月初旬分豁某衛指揮千百戶衛所鎮撫為某事某年月日入監逐一開呈本廳備呈該府以憑具

  處決重囚

凡各司問過重囚除十惡決不待時外有該秋後處決者發下司獄司牢固監收候大理寺秋分後覆奏聞訖回報各司即將合決犯人押赴法場仍具手本會請監察御史刑部大理寺等衙門公同處決批回附卷

  詳擬罪名

凡各都司據各斷事司問擬犯人招罪明白備呈該府定奪各府連呈判送五軍斷事官詳擬本廳連案送該司承行該司隨即抄案參詳所問招詞或原擬笞杖徒流絞斬罪名比律允當具本備開原發事由問擬招罪照行事理牒繳大理寺覆擬候平允回報到司連案繳呈本廳具呈該府轉行各都司如擬施行

  雜行

   工役囚人

凡各司問擬囚人犯該笞杖徒流准工者開坐招犯具呈本廳編立字號造冊二本一本進繳內府工科一本連囚牒發工部轉發工役候工滿本部仍將各囚送回本廳查照原擬工限相同扣筭工程無欠明白具手本赴工科於進繳字號冊內銷訖原號就將囚人引赴承天門叩頭疏放

   官吏俸給

凡五司并司獄司官吏俸給按月初旬呈申到廳同將本廳官吏俸給通行造冊一本備開官吏姓名合得俸糧數目牒繳吏部主事廳照數放支本廳仍出印信俸帖差人齎領前去吏部倉依數關支施行

   公用紙劄

凡本廳并五司合用紙劄於官收贓罰鈔內關支差官一員照依按月時估價值兩平收買於各宗卷內銷用仍將用過紙數盡實花銷明白附卷

   牢獄

司獄司額設司獄二員專一監收五司見問囚人驗罪輕重如法枷鎖按月五司輪委官一員親臨提調其監禁事理並與刑部同

  分問衙門

   左司

在京

驍騎右衛 英武衛 鎮南衛

龍虎衛 留守左衛 水軍左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府軍左衛

羽林左衛

在外

浙江都司 山東都司 遼東都司

   右司

在京

府軍右衛 水軍右衛 留守右衛

虎賁右衛 廣武衛 武德衛

在外

陜西都司 四川都司 廣西都司

貴州都司 雲南都司

   中司

在京

旗手衛 和陽衛 廣洋衛

留守中衛 牧馬所 神策衛

應天衛 府軍衛 虎賁左衛

在外

直隸衛所 河南都司

   前司

在京

豹韜衛 龍江衛 飛熊衛

金吾前衛 府軍前衛 留守前衛

天策衛 龍驤衛

在外

湖廣都司 江西都司 廣東都司

福建都司 福建行都司

   後司

在京

錦衣衛 金吾後衛 府軍後衛

興武衛 鷹揚衛 江陰衛

橫海衛 留守後衛 蒙古左衛

蒙古右衛

在外

北平都司 北平行都司 山西都司

山西行都司